重智育,轻体育
教育部门须改观念
郑轶: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个要求并不难,为什么部分学校做不到?到底是客观条件限制,还是观念问题?
杨扬:现在普遍的情况是,由于教师编制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文化课程负担重以及应试教育造成的对体育忽视等问题,很多学校基本上是拿出原本就有的课间休息的时间来冲抵这一小时,也就是说,时间是挤出来了,但质量很差,基本上等于没有落实。
马凌:人们常说“老大难”,但“老大”重视了就不难,中央文件政策的出台,需要一层层的落实和行动,最根本的还是让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真正重视起来。目前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落实不力,部分学校甚至随意更改课程设置,无法保证锻炼时间,最核心就是思想认识不足。
毛振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也有客观。目前的教育考试体系是一种人才筛选体系,文化课成绩与学生个人发展具有直接性的利害关系,这种教育观念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可能通过一些体育工程在短期内改变社会对体育轻视的状况。当前,教育部门力推的“阳光体育”成效不太明显,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客观上讲,国内一些中小学的体育硬件设施还是比较差的,学生多校园小。不过,主观原因是中小学体育锻炼不足的主要矛盾,客观条件的限制在重视体育锻炼后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说重要,总不要
体育解困落实为先
郑轶:近些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问题日渐突出,但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青少年体育锻炼为何难以摆脱“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杨扬:目前学校和体育老师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落实不力,体育课的形式比较单调、枯燥,以跑、跳、投为主。衡量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新健康标准有3个维度: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没有互动、没有规则、没有竞争的体育活动只解决了“体”的问题,在“育”上是严重的缺失,这是非常遗憾的。
马凌: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有关青少年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应该对青少年体育工作进行考核,逐步建立问责制,着力解决学生体育锻炼可做可不做、不做没惩罚的问题。同时,教育部门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人事编制、校园规划等,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
毛振明: 在我国,“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虽然对学校体育锻炼各环节都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执行。根据目前国情,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改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校负责人重视文化课,对于体育不够重视甚至忽视。
国外孩子如何锻炼
美国:家长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美国孩子大多都是体育迷, 有80%以上的青少年(10—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
日本:成绩优秀的孩子虽然让人羡慕,但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上学后,每天都有体育课。
新加坡: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但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学校都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几十种运动。
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
瑞典:在7至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至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可获17克朗补助。 (马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