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第一中学校门。
范鹏飞生前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近日,一篇名为《邹平县第一中学惊现“谈话死”》的帖子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引起网友热议。帖子称,山东滨州市邹平县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范鹏飞在被班主任叫出去单独“谈话”时突然死亡,而整个过程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网友将其称作史无前例的“谈话死”。(3月29《羊城晚报》)
17岁的高中生在花季年龄突然毫无征兆的逝去了生命,而且是在安全的校园里,这个结果对于谁来说都无法接受。被班主任老师叫去谈话,谈话过程中突然死亡,到底是心源性猝死,还是因为遭到班主任体罚而受颅脑外伤而亡,在尸检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恐怕任何结论都不能站得住脚,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无论是心源性猝死还是受外伤而死,从已经公开的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范鹏飞和班主任之间的矛盾存在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个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晚自习上的不守纪律,而且表现在当天下午的篮球场上,因为学生的粗口,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了矛盾,而晚自习之间的师生谈话是否是矛盾的延续,现在侦查结果没有出来,谁都不能下结论。
如果从大范围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层面看,邹平一中范鹏飞的“谈话死”事件可能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无论是由于师生之间情绪激动导致的学生心源性猝死还是教师体罚、过失造成学生死亡,都是个案,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当下的校园师生关系当中,由于独生子女居多以及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教师在升学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的教学行为焦虑,已经给本来就很脆弱的师生关系增加了更加不稳定的因素。
笔者的很多大学同学在毕业后都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无论是大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谈及现在当老师的感受,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的反映就是心累,对学生的感受就是“不好管,不敢管”,问及原因,无非就是笔者前面提到的几条:首先是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觉得很娇贵,而且学生大多都很有个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他们的认知往往会有冲突,所以师生之间的冲突往往很容易发生,所以不好管;其次,现在的学生对于荣誉自尊心等看得比较重,任何的矛盾冲突都可能导致学生情绪有较大波动,产生不好的后果,教师负不起责任,所以“不敢管”。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巨大的升学压力或者选课压力之下,教师们自身的心理焦虑也很重,在某些高中班,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丝毫不逊于高三毕业生们的紧张和不安,因此,在这样的焦虑重压之下,很难有足够耐心和学生温和深入交流。
当然,笔者说这些无意为邹平一中的这位班主任的行为推责,如果侦查结果真是因为体罚而猝死,那么他肯定要接受法律的严厉制裁,但如果不是因为体罚,而是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学生情绪激动,或者双方的情绪都没能控制好,我们是否该反思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师生关系的脆弱和压抑,是否应该思考建立更好的师生心理疏导机制,不仅仅是学生需要心理疏导,很多一线的高中老师的心理重压已经远超诸如公安、消防、医生等心理高危行业的专业人士。
我们当然希望,邹平一中的“学生谈话死”事件是一个孤独的个案,不具有任何警示或者指示意义,但每个个案背后的细节发现,隐患排查,却是不可或缺的,但愿,我们能从“谈话死”的悲伤中,还能体悟到青春生命逝去留给我们的社会思考。(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