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按照“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理念,清华大学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
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近10年来,清华大学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30.9%。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民口)51项,立项数和首席科学家人数居国内高校首位。依托清华建设的国家实验室1个,占全国的16.7%;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占全国的5%,其中被评为优秀的实验室比例55%,远远超出全国20%的优秀率。截至2010年,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19项,居全国高校首位。累计申请国内专利11578项,其中授权专利6744项;申请国外专利1915项,其中授权专利536项。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EI(工程索引)和ISTP(科技会议索引)收录的论文数连续多年保持高校第一。
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清华大学瞄准学术前沿,注重原始创新,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建立完善适合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积极开展关系人类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问题研究。基础研究水平由模仿、跟踪到进入世界科技前沿,涌现出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薛其坤教授研究团队对拓扑绝缘体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使得我国在此方向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成果被评为201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施一公教授研究团队对重要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自然》4篇,其成果在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广泛关注,被评为201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重大科技攻关成果显著。清华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攻克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康克军教授等对大型装备缺陷辐射监测项目的研究解决了“在大发动机中检测极其微小缺陷”的核心问题,被评为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范维澄院士等对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事件应对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被评为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大中教授等关于“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的项目研究,目前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技术,是目前国际核能领域公认的新一代核能系统,该成果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学校在纳米材料、微机械惯性导航、新一代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