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外流?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然具有两面性。我认为高中办国际班是好事,应该肯定,这是实现教育面向世界,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具体步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国际班的教育往往有外籍教师执教,也有外国的教材读物的引进,这是学校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信息化、国际化、“地球村”等背景下,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是必然现象。况且在中国的领土上开展国际教育,大环境还是中国文化,校园小环境充斥着一些外国元素,反而会增加一些新奇和活力。
“出国班”的纷纷亮相,也让不少人认为会造成教育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有专家认为对这样的说法应具体分析,教育不公平早已有之,不是高中办国际班才有的。在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高等院校招生名额分配不公平等,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导致的,而不是国际化带来的。
对于目前国际班事实上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负担得起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地方政府要态度明朗,在肯定高中国际班积极功能的前提下监督不合理的高收费现象。
在北京二中国际部招生咨询现场,一名家长说:“国外的教育质量比较高,条件好,国内一直在扩招,但部分院校的质量却逐渐下降。据说清华一些优秀的本科生都出国了,而不是继续享受本硕连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人才外流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王辉耀认为,我们迫切需要本土人才国际化、走出去;将海外人才引进来、让自身需要的海外人才扎根我国。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认为,公立高中办“国际高中班”有一个副作用:加速教育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公。解决办法应该是:停止批准新增国际班,现有国际班毕业即止。但鼓励社会力量办独立的留学预备高中,在体制上和现有高中不挂钩,在校园上和现有高中完全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际高中留学预科体系。这样做,虽然还是无法解决教育两极分化,但至少解决了一校两制的副作用,对中国教育更加有利。
高中国际班,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鲶鱼”吗?(董洪亮 董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