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45人拒绝高考能否“倒逼”高考改革
来源:中山商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6-13
        南科大的45名学生终于没有参加高考,朱清时该放心了,许多对南科大寄予厚望的人该放心了。在他们看来,学生一旦回去高考,就是“回到了体制内”,那么南科大这一“实验”也就毫无意义。
        然而,45人拒绝高考的意义又何在呢?它是否能如我们渴望的那样,“倒逼”高考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中国教育高考 “唯我独尊,一统天下”的体制呢?笔者对此并不乐观。
        要冲破高考体制,唯有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南科大正是在这一点上被视为教育改革的实验田,也正是在这一点上,45名学生是否参加高考才会成为舆论的焦点。熊丙奇先生把“自主招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校完全自主,一类是统一社会化测试+学校自主,一类国家统一考试+学校自主,并认为目前南科大所走的是第一种模式。我认同熊先生的分析,同样认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南科大必然放弃“完全自主招生”的模式,而适合中国的,只有第三种即国家统一考试+学校自主的模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即便南科大在“自主招生”的改革中力挺下去,它的学生还是要回到高考的“体制内”去。
        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高校自主招生探索,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然而将近十年过去了,尽管“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热闹,可是所谓“自主”,徒有虚名而已,它在不断增加的条条框框之下,俨然已成“小高考”。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要冲破高考体制的“自主招生”,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了起点。这迫使我们思考:制约“自主招生”的,到底是什么?
        再回到南科大的 “自主招生”上,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不免有以下的忧虑。南科大招录50名学生可以做到十分公正,10年后,它若是招录5000名学生还能做到公正吗?今天的南科大在创业阶段可以做到公正,有朝一日它名声堪比北大清华,还能做到公正吗?有朱清时的南科大可以做到公正,异日无朱清时的南科大还能做到公正吗?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改革者那里,他们更多地看到“自主招生”带给中国教育的勃勃生机,而在教育部和老百姓那里,他们更多地考虑现实,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自主招生”有可能引发的公平和公正之虞。所以,“自主招生”与高考的冲突只是表象,其实质是“自主”与“公平公正”的权衡,更深层次乃是改革与权力、利益的博弈。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我们的社会可以提供一个保障教育公平公正的政治以及文化土壤的时候,“自主招生”就可以茁壮成长,“一考定终身”将永远终结,甚至,我们再也不用为给小学生减负而伤透脑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