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校为抢生源陷入恶性竞争 用各种手段互相倾轧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7-28

       高招陷入指标化陷阱

  7月24日,清华大学公布今年本科招生录取结果,共有3349名学生被该校录取。此前北大宣布录取本科新生3441人。两校同时表示,今年不再公布录取各省“状元”数量等信息。与去年两校公布状元数掐架相比,这无疑是个进步。

  在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看来,乱抢生源是系统问题,“求爷爷告奶奶式的招生办法并不是大学教授们想做的”,“长此以往,这不仅有损高校的形象,而且也辜负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他去年刚刚成为招生办主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和北大定下了君子协定:今年不再对外公布招收的状元数。

  目前,高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比拼在某一地区录取分数线高低、招生组老师带着完成招录多少名高分考生的任务、招徕到多少名高考状元等指标化陷阱。

  高招指标化给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带来了伤害。于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会形成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不良导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会因此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同时,对于社会和广大公众来说,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也没能向社会传播良好的成才观和价值观。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要终结高校招生乱象,最关键的还是要深入推进高考的改革,实现考生和大学的双向选择,考生可以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可以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出选择。

  不过,这些年人们看到的似乎只是高校花样频出的招生政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看不到多少根本性的改革。高校为了拼生源,不惜做出丧失教师尊严、原则和良心的举动,分数形成了绝对的权力,却忽略了教育的根本。

  高校面对优秀生源丧失静气,失去理性和起码的矜持,而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却是“两张皮”,招生只负责将高分考生揽至麾下,人才培养只能“有什么苗子做什么菜”。有评论指出,除了教育部门评定验收后颁发的等级,各高校内部教育与管理模式几乎一个样,自然谁抢到好生源,谁占优势,谁更能出成效、出业绩了。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表示,“我觉得大学不必为投档分高几分低几分而过多地考虑排名,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特色上来,而不是通过特殊的招生手段来招揽学生。”

  高校被“生源焦虑症”所困,如此急功近利,这无疑是国内高校及高教的可悲之处,亦是无奈之处,高教改革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记者 于忠宁)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