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大了想要什么?市民王女士在女儿的小学毕业纪念册上看到了几位小同学的回答:权、钱。无独有偶,在前段时间的一份调查中,北京九成小学生想当班干部。
被惊倒的王女士用“令人发指”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十多岁孩子的价值观为什么会世俗化、成人化到这样?” 在她看来,孩子只有拥有童心、纯真、友爱,才会焕发出他们独一无二的光彩。
王女士真诚地邀请更多的父母能跟她一道,让社会阴暗的投影少一些折射到孩子身上。带着她的困扰和心愿,记者与更多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人化、世俗化进行了讨论。孩子的言行让大人们反思:如何修正自己,也许改变首先应该从自己开始。
讨论
孩子被社会绑票了
谈到孩子身处的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家长的看法具有代表性。
5岁馨妈:孩子都没有正常的心态了。
13岁牛爸爸:成人化,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出了大问题,原因并不在家长。方向,并不在家长手中,应该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观出了问题。孩子在某意义上来说,完全被这个社会绑票了。
5岁女睿睿妈:我觉得孩子的世俗化就是现实化。
江边瓜:中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现代更是如此,每个人都身处复杂的各个关系网间。什么叫儿童价值观的成人化?你用成人眼光看儿童,你的价值观就有偏差啊。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复杂多样。难道还要他们和我们小时候一个样?你看看我们傻的!
13岁老米妈:社会太大,我们无力去改变,但是我自己却可以尽量做到我想做的一点事。大环境改不了,可以给他们创造小环境嘛,家长给孩子减压,让孩子在家里可以得到放松,而不是压力。
5岁女睿睿妈:问题太多,个人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无能为力。
8岁翔翔妈:家长所能做的也真的只是在家里的这个方圆之地,让他们轻松点、快乐点了。
江边瓜:小学生价值观来源最直接的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你要考虑这一点:教学互长。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进了学校,什么都应该是老师的责任。打个比方,有些家长节假日直接带孩子到麻将室打麻将。晕死。
15岁男孩爹-蓝天:家庭的力量是很大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不要总把问题推给学校,其实,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
13岁牛爸爸:每一个孩子都是将来的家长,这些小家长长大后,如何做,你在影响他。
8岁翔翔妈:是的,父母是长跑的陪练、教练。
15岁男孩爹-蓝天:孩子的价值观,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
调查
孩子长大想干什么
孩子们的理想和愿望总是充满了童趣,记者在春城晚报教育部落群里对爸爸妈妈们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越是年纪小的孩子,对于未来的规划越是天马行空。
5岁女睿睿妈:我囡最近回答我,第一是当老师,第二是当钢琴家。
2006.12.07-丫丫:我囡说她想当医生,因为医生跩。我囡是打针打多了。
5岁男·月光紫陌:我儿说要开双层公交车。
6岁女-蓝咖:我家的就是要做邮递员。
10岁男·枫飞扬:我儿子从幼儿园去了一次消防总队,回来后就说长大要当消防官兵,直到现在他也没弄清楚消防官兵到底怎么回事。
13岁牛爸爸:孩子长大后要干什么,6岁前说要当奥特曼打怪兽,上小学后说要去美国留学,目前国内的教育真的是太摧残娃娃了,身心俱疲。
在平时教育中,你们会引导孩子或者说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记者这个问题,晚报部落群里的家长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6岁旺旺妈:活得开心、不危害社会即可,很简单。
5岁女睿睿妈:希望孩子成为在这个社会上能体面生活的人。
6岁女-蓝咖:哈佛大学一校门很有意思。进门上写,“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进来积累知识,“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e country and the kind ”——出去更好地为你的国家和人类服务。这句话给我感触很深,如果孩子有能力,这是我希望她做的;如果孩子没能力,我只是希望她快乐健康即可。
观点
孩子慷慨背后是恐惧
如何从孩子的言行看到背后的东西?从事了20多年亲子教育的贺军给记者讲了一个案例。
同学要过生日了,儿子打算把爸爸从丽江买回来的银勺当礼物。但让爸爸吃惊的是,儿子打算把5把银勺都送给同学。儿子是个慷慨、喜欢分享的孩子?当爸爸询问为什么不能只送一两把时,“不行,不都送的话,同学会觉得我小气不跟我玩的。”原来,儿子表面慷慨的背后是对失去友情的恐惧。
在儿子心中,友情是靠物质来维系,孩子的价值观就是朋友靠钱来维系,信仰就是:人都是靠不住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爸爸陷入思考。
贺军说,孩子的品格教育有个二八定律,即80%的责任是家庭来承担。当家长意识到孩子一些行为不妥时,要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
记者手记
父母有责任让孩子向往美好
在做这一期报道时,记者的心里也充满了矛盾,这不是一个能说得清道得明的话题。
王女士的朋友每次给孩子的老师送礼时,都不敢让孩子知道。但这也让她很矛盾:不想让孩子看到成人社会的阴暗,不想让孩子对老师失去尊敬;但又怕这样的保护会让孩子憨掉,不懂社会上的潜规则,长大后吃亏。
作为家长,记者能够体会这位母亲的纠结,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健康、开朗、活泼,做父母的何忍让厚黑学污染孩子童真的心;但又担心他(她)在社会生活中被暗箭所伤,即使不能如鱼得水也不要总是太老实而受欺负、频频吃亏。
但王女士一句话打动了记者:尽管现实有种种不美好,但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悲观,我们要让孩子向往美好,我们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更阳光一点的环境。记者在想,孩子是不是在用自己的言行提醒、教育着我们这些家长、成人?(记者 罗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