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唐为忠出差期间去世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09-20
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在新浪微博上写下:“我的好同事副总编辑老唐忽然走了,我第一时间得知,泪流满面。忽然悟到:伤心,痛心,操心,为什么都和心有关,因为触碰的都是人的心。老唐走了,我的心在疼。”
总编室的编辑说,与唐老师一起上夜班,收获太多了,尤其是他对标题和版面的处理,给我们很多启发。
汶川大地震后,本报的超大黑体字标题、超大照片,在媒体中特别打眼,很好地宣泄了因数万人罹难而憋在我们心头的闷气。
那时,唐老师敲着字,不说话,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唐老师改完稿,总是说“我改了一下,不合适的你们可以再改”。
“他的离去,刺痛了我们的心。太可惜了,他是个好报人,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总编室的同事说。
“沉痛”、“泪如泉涌”……在被同事们反复翻阅的追思文字中,这样关于心情的自述比比皆是;“好人”、“谦虚”、“热心”、“真诚”……逝者的形象透过这些极其平凡的词语,在大家的追思中,清晰可见。
本报文化阅读周刊主编陈娉舒回忆道:“任何记者询问稿件下落,唐老师都回复。还不是泛泛几句话,而是在详细说稿。他上完夜班得多累啊,还写那么详细,就为一个记者的报道。”
他的心思都用在一篇篇新闻作品上。他经常告诫年轻编辑:要把编辑工作当成“二次创作”。
法治社会部记者王俊秀回忆,唐老师去世前两天早上8点,“我难得这么早到报社。到了三楼一看,寂静一片,只有唐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坐到座位上,唐老师出来对我笑笑:到这么早。实际上,我这个点到报社,很偶然,唐老师却是经常,他的办公室是报社亮灯最早的。”
“我不明白……这么好的人,怎么就会走了呢……”王俊秀说,就在前几天,这间办公室里,唐老师还在给我说稿子,为我打气,转眼间,竟然阴阳两隔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