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恩施大山里49个孩子许下小心愿:我想要一本书
来源:汉网-武汉晨报 作者:陶常宁 编辑:江淼 时间:2012-11-21

20121121083536.jpg

20121121083549.jpg


        彭军,一名毕业于武汉高校的25岁资教生,在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新场小学资教一年多,他翻山越岭坚持家访,全班49个孩子,已走访了34个家庭。(详见昨日武汉晨报)
        在长期的家访过程中,彭军了解到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愿望,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小玩具,或者是和爸爸妈妈见一面。这些愿望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深山里的孩子,这些愿望很难实现,也许只能埋藏在心中。

        “这些孩子最渴望的就是关爱。”彭军说,希望通过媒体唤起社会的关注,帮孩子们圆梦。为此,本报记者把这49个孩子的心愿从恩施大山带回武汉,希望能帮助他们。

        新场小学四年级(一)班共有49个孩子,收到的49张小纸条中,虽然有3个孩子在“我的愿望”后面留下的是空白,但他们均对记者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拍摄许多照片。

        没有写下愿望的冉琼艳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她不会回答你问题,却会对着你微笑。冉爸爸在外地修桥,小琼艳在家还要帮妈妈做饭、洗衣服。

        冉灶林和杨宇是另外两个没有写下愿望的孩子。冉灶林是个调皮的男孩,写愿望的小纸条已被他揉得皱巴巴的。在去他家家访时,他偷偷塞给记者一支棒棒糖。虽然没有写下愿望,看得出来,他们渴望与外面的世界交往。

        最让人动容的愿望:

        “想妈妈,哪怕见一面也好”

        在彭军担任班主任的四(一)班,八成学生是留守儿童。需要照顾的小孩子和同样需要照顾的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住,可以想见,生活有诸多艰难,但最难的,还是对父母的思念。

        在彭军的家访日记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杨海燕的:“这是一个新课没上便把练习做了的女生,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寄2000元回家,爷爷身体不好不能照顾杨海燕兄妹俩,放学后,她都是回外婆家。父母为了节省路费,已经三年没有回家。”

        在杨海燕写的愿望纸条中,她写道:“我爸爸妈妈在广州打工,是外婆外公照顾我上学,我的愿望是爸爸妈妈身体健康。”

        杨浪的妈妈也在外地打工,他写道:“我的愿望是能够见到妈妈,哪怕是一面也好。我只有在电话里才能听到妈妈的声音,我想念我的妈妈。”

        还有一个叫杨秋的小女孩,她的愿望是“我想妈妈回来”。

        提到最多的愿望:

        “我想要一本书”

        49张愿望纸条中,提到最多的是希望得到一本课外书。

        常壮、李芙蓉、杨慧、娄玥、冉成龙、张泽、林骏等孩子的愿望都是希望拥有很多书,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娄玥的愿望是“希望自己有看不完的小学生天地和童话故事书。”林骏在愿望纸条中写道:“我没有去过其他的地方,我希望看很多的书,因为书里有很多的知识。”

        所有纸条中,有一张很特别,它的主人用透明胶把纸条两面小心地粘好。这张小纸条上面写道:“我叫张俊杰,今年10岁,从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我的愿望是有许多关于发明的书,特别是关于车辆的书。”

        张俊杰是个头发短短的小男生,除了新场村,他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也许是因为曾经有被雨淋湿过书本的经历,他特别用心地将承载着小小心愿的纸条用透明胶保护起来。

        关于孩子们的课外书,彭军也做过很多努力,由于交通不便、工资微薄,他每次从武汉、家乡或者镇上回来,也只能带上两三本书,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阅读需要。他希望,通过社会力量,让山里的孩子能看到更多的童话书、绘画图本、中外名著。

        孩子们的其他愿望

        王玉芬的父母在外打工,她从来没有出过新场村,她的愿望是到仙桃看外婆。刘诗佳的愿望是能让爷爷、奶奶到武汉去看一看,让两位老人开心。

        刘洋的愿望是变成积木高手;胡典宇想要2只小乌龟和2条小鱼;刘帅的愿望是想要一套黄色的衣裤;邓佳丰希望拥有一个机器人,可以背自己上学。

        陈黔是唯一一个想吃一次蛋糕的孩子。彭军老师看到这个愿望后,马上就想起来,自己曾经承诺过孩子们,等他过生日时,会买一个大生日蛋糕和孩子们一起吃。

        吴宽、吴小聪、刘帅,这三个小家伙希望拥有一台电脑,他们希望把电脑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使用。

        帮孩子们完成了第一个愿望

        在采访期间,孩子们对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充满了好奇,他们不时在镜头前做鬼脸、伸出两根手指头,做胜利手势。

        在跟随彭军老师去巡查寝室的一天晚上,很多孩子都提出想照相的愿望。

        于是,在采访最后一天,本报记者为这些孩子们拍摄了许多照片。由于很多父母一年都见不到孩子,记者决定为每个家庭拍摄一张只有孩子和老人的“全家福”,让他们可以寄给父母。

        11月16日一大早,收到彭老师通知的家长们陆续来到学校,孩子们一个个都非常兴奋,还有家长特意从家里带来了颜色鲜艳的衣服给孩子换上。

        49个孩子中,共有24个家庭拍摄了“全家福”,虽然家庭成员并没有完全到齐,许多“全家福”中缺少父亲、母亲或双亲的身影,但孩子们却依然非常快乐。

        17日,记者驱车4小时,从新场村赶回恩施市,将照片洗好后,委托彭老师将这些照片交给了孩子们。

        如果您愿意帮助这些孩子圆梦,请拨打晨报新闻热线027-85777777,也可通过腾讯微博平台,将您的爱心@武汉晨报。

        尽管山区的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的快乐却能感染大家。

        认领愿望 为山区孩子圆梦

        一本课外书,一个蛋糕,和爸爸妈妈见一面……49个愿望,说是愿望,有些在我们看来,却着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只是,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事,却成为山区孩子认真写在纸上的“奢侈”愿望,这一张张小纸条读来,无疑更让人觉得心里不好受。

        事情再平常,49个愿望,仅靠彭军一个人的力量,完成起来也略显单薄了些。而我们,又怎么忍心看着这些孩子,怀着这些小小的愿望,经历漫长的等待?

        所以,我们在此发出倡议,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为山区孩子圆梦的队伍中来。如果您愿意帮助这些孩子圆梦,请拨打晨报新闻热线027-85777777与我们联系。能力大小无所谓,奉献多少没关系,也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只要您有心,愿意认领这些孩子的一个或几个愿望,我们都欢迎并感谢您的加入。

        为了让山区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彭军和其他资教老师已经在行动,但这些孩子的快乐成长,不只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也不只是这些资教老师和教育者的事,而更需要一个用爱心和亲情充实起来的幸福童年。那么这次,让我们和资教老师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帮助这49个单纯得近乎简单却又质朴可爱的愿望变成现实,为这些山区孩子圆梦,也给他们一次美梦成真的幸福体验。

        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心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