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杭州2月20日专电(记者周竟 张乐 段菁菁)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举办之际,恰逢“艺考”大热,全国各地艺术教育类学校广招学生。在这场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盛会上,教育官员、教师和学生纷纷指出艺术教育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实。有学者追问:难道艺术教育只有与升学挂钩才有出路?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教师缺编达40%-50%
“我很喜欢钢琴,可是作业这么多,哪有时间再天天练习?!”新学期开学,上初中二年级的杨笑笑决定埋头读书不再练琴。尽管在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中,美育被看成是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统一,且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在事实上,以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美育,在中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态势。
“中国的孩子为学业而放弃艺术爱好是普遍现象。在学校,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课程都难以保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大学生艺术展演上,被采访的学生们无一例外地告诉记者,自己上中小学时,都曾遭遇过老师为主课挤占原本就少的美术、音乐课的情况。“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缺一不可,可谁都敌不过升学的压力,而‘美育课’并不与升学挂钩。”一位美术老师无奈地说。
在一些地区,因为“无足轻重”,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和场地、设备的配备也严重不足。艺术类教师的缺编情况甚至高达40%-50%。
流于形式的教育难有收获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体育艺术二加一项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两项体育活动,有一项艺术专长。在高校,《艺术导论》等成为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可真正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在评价我国大学开设的艺术公共课程时说,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对美育教育的认识程度,都处于“宏观普及的初级阶段”。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美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国内普遍存在为开课而开课的情况。
“总感觉学得很肤浅,很多时候只是看个热闹,比如京剧、越剧连几个角色都分不清。”浙江大学学生林凡说。
本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期间,有一份名为《综合性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的作者对广东8所综合性高校的2000多名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对艺术“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但是80%的学生表示只有“一点点”的了解,甚至1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懂。
美育的改革方向是培养真正会生活的人
近年来,教育部和不少省份都加大了对美育的重视力度,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教育部正谋划一个“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将出台一个包括德育、体育、艺术在内的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计划在今年启动的省域艺术达标改革试点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该项改革措施要求以省为单位,对辖区内所有中学强制性规定每周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时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公平地接受相应的美育教育。在升学体制中,也要体现和添加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成果评价。
有学者指出,美育课程“缺斤短两”、被挤占的状况可以通过升学的指挥棒调整,一些省市也正在做尝试。但也有人担心,若课程机械化、同质化,过多地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并非带领学生认识艺术所传达的美感、创造力,则可能给一个民族和一代人艺术水准的提高,带来致命的打击。
“美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学者所说的美育课呆板,实际反映的是教师的问题。所以接下去我们将着重研究教师如何能在美育教学中体现创造力。”鲍学军说,未来美育课的内容和形式将有很大的改变,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和走向成功的教育,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以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美育并非只是会唱歌、懂美术这么简单,它和德智体一起,是健全人格、提升个性修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