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以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2-03-22

        突破阻碍高教发展的多重壁垒

  曾几何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让各自占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分而治之的行业壁垒面前,高校、科研机构虽然拥有大量学术人才和科研资源,但苦于与产业、市场缺乏内在联系,而使创新更多集中在知识和科技层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企业身在市场、了解产业,却难以占有足够的人才与科研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体制,进一步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既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也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清华大学,有个学校企业合作委员会,如今委员会的成员已经有190多家,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90多个。作为国家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吸引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辐射近30个城市及地区。“清华大学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通过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多种形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和协同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则以实施“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等三项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着力协同创新,汇集各方面优质资源服务人才培养,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一流人才,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依托中科院的科研资源优势,借优势铸特色,中国科技大学通过“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的“三结合”,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深入、融合的新路子,从数字上便可见一斑。目前,中科大与中科院16个分院(研究院)、14个研究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20个院系和学科专业、17个联合实验室。常年有200多名研究所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讲授课程,每年有近800名学生到研究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毕业论文或专业实习。“‘所系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引入科研院所一流科学家和优质科研资源,全过程优化学生成才环境。”中科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好地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如何作为?作为湖北省高校中唯一具有鲜明冶金行业背景的高校,武汉科技大学把文章做在了“联盟”上。学校与武钢集团等组成联盟共建的“国际钢铁研究院”,是一个以产业链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转化为目标的高水平产业技术机构,各方今年已投入资金6000万元,并且武钢每年将投入运行经费1500万元。武汉科技大学的目标很明确,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发挥学校在钢铁材料方面的优势,支撑冶金、机械、汽车、造船这个最长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的聚集。目前,学校正在启动建设3万平方米的研究院主楼工程,志在打造跨行业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的钢铁研究与转化机构。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除了协同创新,还体现在对一些长期存在、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下的体制机制提出挑战,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提到督导委员会,在天津各高校可谓大名鼎鼎。自从天津市教委实行“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制”以来,督导委员会专家与高校之间的“亲密接触”日渐频繁,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思路,实实在在地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注入动力。目前,天津市已建立市、校(院)、院(系)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大到教育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小到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督导组的评估、检查、监督与指导无处不在。仅在2011年开展的毕业设计专项检查中,督导委员会专家就入校考核199人次,随机抽查了247个班的毕业设计,重点审阅了毕业论文641份、毕业设计161份。

  在安徽,突破了机制障碍,改革实践变得更加自如顺畅,“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资源保障”新机制成果显著: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千人培养计划”;安徽大学等10所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试验区内105个企业或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框架协议,3年来培养总量已达千人;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办学,根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省教育厅会同省文化厅、旅游局、国防科工办等部门联合出台意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养体制,加快动漫、旅游、船舶工业、农业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如今,企业在高校建立“嵌入式”研发基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安徽已渐成常态。

  各地各高校创造的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为近一年来高等教育围绕提高质量进行的开拓性工作作了最生动、最具体的注脚。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路上,有昨天、今天,还有更多的明天。春风拂面,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我国高等教育背负行囊,再出发!(记者 柴崴 刘琴)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