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深中:两任掌门人的课改改革
其实,深圳课改以来,各种质疑声就从未间断。
深圳中学,深圳教育的名片和象征,深圳课改的风向标。是公认的这次课改最彻底、最全面的学校。全国先后有300多批,1500多名专家、学者、教师前来考察学习。
但考察学习者无一例外地表示:深中经验虽好却无法复制,因为走得太远,会影响高考成绩,风险太大。
记者了解到,截至2007年秋,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新课程,但效果并不理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一次课改研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课改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无关系。
作为深圳课改的风向标,深圳中学的课改在一场人事变动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0年年初,在深圳中学课改中大刀阔斧、特立独行的王铮离任,返北大附中出任校长。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占宝出任深圳中学新一任掌门。
王占宝也是全国教育界的翘楚,作为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前校长,被称为“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还拥有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名校长”等美誉。
前任倡导素质教育,王占宝亦然,只不过路径不同。
王占宝的素质教育理念概括为“学术性素质教育”,目标是办学术性高中,其所有改革都围绕此展开。比如增设“学术活动周”,不定期邀请一些大学教授来讲座,学生普遍欢迎。
在组织机构上,王占宝恢复了固定班级制度。推出了八大课程体系,每套体系有一套固定的课程,主修课的选课制度取消,相应的走课制度亦消亡,只有艺术、体育、活动等课程仍是自主选修,保留走课制。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王占宝对原来的学生会进行了重组,人员大幅削减,新的学生会定位于“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留宿、迟到、旷课等日常管理细节上,王占宝要求按照校规严格执行。
显然,王铮对学生采取类似于大学的松散式管理,给了其更多自由。而王占宝则是还原了中学生本来应有的管理模式。王占宝的新举措得到了部分老师和家长的赞成,当然也会有不少学生持保留意见。一些学生甚至在校吧里指斥其所谓“学术性素质教育”,其实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
对于学生的看法,王占宝认为一方面是学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和家长向学校要效能、要升学率,这种兼顾是不容易的,需要避免功利与冲动,遵循教育规律,走出自己的办学之路。学术性高中的提出和实践,是希望在“应试教育”本质未能真正改变,“素质教育”又被严重扭曲的现实环境中,让教育回到原点。
两任王姓校长对深中的改革孰优孰劣,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王占宝出任深中新掌门一年后,深圳中学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从67%上升到了79%。
而在深中两任掌门人的交割故事里,深圳课改也同时走到尽头。
两任王姓校长对深中的改革孰优孰劣,只有历史有资格评判。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王占宝出任深中新掌门一年后,深圳中学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率从67%上升到了79%。(晶报记者 吴建升/文 刘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