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奖学金 辛苦钱奖实诚人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作者:王搏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8-06

20120806082902.jpg

南林大的学生们在解白根的农田里实践。

20120806082921.jpg

解白根(右一)总是跟学生们待在一起,取长补短。

  编者按:

  江苏农民解白根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曾经放弃务农跑到外面去打工,但最终因为年龄太大而叶落归根,50多岁的他又重新拿起了锄头,这一年是2008年。

  重新拿起锄头的解白根,仍然难以避免曾经的老问题,只是这一次,他有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帮助,让他从刚开始年亏损5万元,到现在已经年净收入20万元。于是解白根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共分10年,在南京林业大学设立奖学金。

  设立奖学金,很多企业家都曾经这么做过,但是农民设奖学金还是新鲜事,解白根的奖金并不多,但是意义却很大,因为他正在摸索着尝试一种互助的双赢模式,这也许才是新闻中最大的亮点,农民奖学金也才更有看头。

  近日,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后白镇,年近6旬的农民解白根决定,从自家的庄稼收益中抽出10万元,在南京林业大学设立个人奖学金。农民奖学金?类似情况确实少见。整天长在庄稼地里的农民为何要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用其女婿陈东方的话讲,“岳父与高校相互协助,这才刚刚开始。”

  “我已经把首次1万元奖学金汇入学校账户了。”这些天,解白根的女婿陈东方一直为岳父设奖学金的事忙碌。

  “每年1万元的奖学金不算多,现在只针对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发放。”陈东方言谈间略带羞涩,“如果范围再广些,暂时还没办法承受。”

  从2008年开始,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的老师,时常带领学生来解白根的农田搞实践,与解白根也愈发熟识起来。“岳父前些年就一直热衷做好事,现在他的事业做得有些起色了,便想多帮助些贫困学生。”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些钱对我来说没啥,对贫困生或许能帮大忙!”解白根言谈间透着朴实。这位年近60岁的农民老伯,整日忙碌在自家的地里,记者给他打通电话时,话筒另一端不时传来“嘎嘎”的鸭子叫声。“岳父每天都吃住在田间,忙得很!”陈东方说,岳父干任何事情都有股韧劲,这次设奖学金也是岳父坚持的。

  在解白根看来,做出在南京林业大学设立奖学金的决定,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其女婿陈东方是2002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他读大学时就接受过学校的奖学金资助,现在解家也是代女婿回馈母校。

  陈东方说,目前,经济实力决定每年的奖学金只能是1万元。“什么时候岳父的经济效益再好些,或许奖学金的金额会增加。”如今,他们已和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签订协议,“共资助学校10万元,作为未来10年的奖学金,每年把1万元分发给10名化工学院贫困生。”筛选资格是,一要讲究诚信、二要成绩达标、三是生活贫困。“每年,我们会委托学校提名20位学生,而后,由我们这边最终敲定10名。”学校会出具学生参与公益事件的记录、教师们对其评价等。

  “岳父看人很注重诚信品德。”这次选择贫困生帮扶,“有一个重要原则被提出来,就是讲究诚信。”对此,化工学院的领导也很认同,“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常被提及,很多人对化学食品添加剂异常反感。化工学院希望通过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们合理利用化学知识。”

  这次,在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设立奖学金,其学院党委书记吴勇表示,“南林大由农民个人设立奖学金,还是第一次,学院非常感谢解白根。这些奖学金除了扶困,也能增添学院讲诚信、乐于奉献爱心的氛围。”

  由于陈东方是南京林业大学毕业,解白根自2008年回归田园工作后,认识了很多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岳父自家种了百亩农田,这些年,时常提供机会给南林大学生实践学习。”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很喜欢解白根,因为解白根的韧劲、吃苦耐劳、善良时常感染着学生,“很多娇生惯养的学生,来岳父这边实习,一开始时常叫苦。他们晚上要住帐篷,不能时常洗澡,很不习惯。后来,跟着岳父时间长了,性格也被慢慢磨砺出来了。”

  学生们在解白根这边锻炼了心性,也提高了技能。同时,解白根的善良更是影响着学生们。“我们这边的很多农户生活不太好,岳父便时常贴补他们。许多来实践的学生了解情况后,也加入了扶贫队伍。有的学生能捐款上千元。”显然,解白根的爱心也影响了众多学生。

  新报记者 王搏 实习生 张赫洋

  农户对接高校 试点科技协作

  “岳父回归农田这些年,从一开始年亏损5万,到如今年净收入20多万,中间做了很多技术经营方面的调整。其中,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给予了很多宝贵建议。”陈东方说。

  2008年前,解白根一直在外打工。“早年他一直是干农活,实在是干怕了。”可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最后又回到了老家。“从2008年开始,岳父干起了原生态种植业。”最初,由于技术和经验储备不足,加上遭遇虫害草灾,“第一年,承包的约100亩农田,亩产量非常低。”那一年,解白根净亏了5万多元。

  遇到技术难题后,解白根立即和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沟通,解决了不少难题。“理念、技术、人才,这些都支持。”

  在不断的学习沟通中,解白根慢慢摸索,逐渐理清了一些规律。“稻子长起来的时候,草和稻子一起长,雇人去拔草,还要花钱,不如养一些鸭子。”就这样,解白根用人工插秧、稻鸭共生和人工辅助除草等方法,顺利地破解了草灾问题。同时,倡导原生态种植的解白根,还用灯光诱虫解决了虫害等难题。

  “目前,岳父的农田已经给他带来了稳定收入。”陈东方坦言,最近一年,年净利润已有20多万。“有了稳定收入来源,岳父自然想到回馈学校。”“实际上,我认为每年1万元的奖学金,对学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陈东方比岳父考虑得更多些。“学校能接受岳父的奖学金支持,也是在支持岳父的种植事业。”

  除了设奖学金帮扶学生,“岳父还逐渐和南京林业大学进行更多更密切的对接。”陈东方说,农业和高校相关联,对双方而言,或许都是契机。“高校的学生可以加强实践,而农户更可以获得技术支持。”跟着解白根一起干的农户,还可以到南京林业大学做相关培训,提高科学种植的理念知识。

  “如今,农民在高校设立奖学金依旧少见。”陈东方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多数农户资金有限,帮扶能力自然不足。二来,大部分农户对设立奖学金缺少认识。帮扶贫困学生毕竟是自愿的爱心行为。三来,农户缺少和高校建立沟通的渠道。”很幸运,解白根初具这些条件,“日后,岳父或许会和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相互协作。”陈东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