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穿过海门经济开发区棉种场大片田野,走过小桥,琅琅读书声从木栅门里传出。门上“海门市棉种场小学”的牌子,提示着这里就是只有120名学生的“田野小学”。
尽管距离城区有10多公里,学生人数在海门最少,但那一阵阵稚嫩的童声,却和城里孩子一样清脆响亮:“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也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吧……”三年级教室里,来自河南的民工子女熊冰艳和她的9个同学一起,跟着老师诵读。“班上共10个孩子,有8个是外来民工子女。 ”校长茅永琴在此执教25年,当选感动海门教育人物,“其中5个,这学期刚转过来。一年级招生时,只有3个孩子,都是外来民工子女。我就是舍不得这些孩子。 ”
仅为3个外来工子女开班,这在江苏可能绝无仅有。令茅永琴深刻记忆的,还有刚刚送走的那个夏季毕业班,11名孩子全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他们人均获得南通市级以上2项活动奖励。
漫步校园走廊,宽敞明亮的舞蹈房、配备齐全的电脑房,丝毫不逊色城区学校。教室里,数码投影机、视频展台、多媒体计算机等,应有尽有。 6个年级的12位教师,为了让外来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情愿每天乘公交车奔波城乡。
近年,随着乡镇撤并、生源减少,学校停办风声四起。然而,面对民工及子女们期盼上学的眼光,教育主管部门非但不撤,反而给予更多关爱。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说:“不足500人,仍按500人核拨公共教育经费。我们还组织海门市区学校与该校结成教育共同体,每年名师工作室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校不下于20次。 ”
利用“田野小学”独特的自然环境,校园成为学生的“绿色家园”,以四季的自然变化为主线,开展“牵手春天”、“缤纷夏季”、“欢乐秋季”、“祝福冬爷爷”等系列主题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在教育等部门支持下,“田野小学”学校开设机器人、航模等“贵族课程”,鼓励并资助孩子们出国参加比赛。去年7月初,学校安徽籍农民工子女安已健,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捧回了世界机器人舞蹈大赛金奖,20多人次在世界杯机器人、全国航模等科技活动中斩获大奖。“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诵读声中,许新海透露,9月,又一“田野学校”在崇明岛海永乡启用,一期投资1700万元,新建7000平方米教学综合大楼。岛上5000多名海门百姓及子女,再闻书声。
通讯员 俞新美 吴 勇
记者施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