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通过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认定,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上海在破解教育均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贡献的宝贵财富——
变革:家门口的学校托举起上海基础教育的基准线
2013年,一位神秘来客造访上海闵行区蔷薇小学。他,就是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作者。
蔷薇小学,仅是一朵普通的“蔷薇”——一所40%为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家门口学校,一所靠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变革的新农村学校,一所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成长性学校。
就在这里,他找到了中国基础教育走向成功的上海秘密。其实,蔷薇小学不是特例,这样一所普通小学的成功和精彩,折射出上海在实现“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目标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PISA测试实现了把上海义务教育质量放在全球参照系里进行比较。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成绩连续两次居世界第一。
“2003年,上海的教育系统还是非常普通的。但是10年之后,上海的教育系统已经在世界领先,同时极大程度上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别。”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的负责人安德里亚斯·施雷彻如此言说。
与此同时,更让世界惊讶的是,这一结果并非靠少数优秀学生和传统名校的表现而获得,而是一批不挑生源,没有特殊资源,没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最普通学校的整体进步托举起上海基础教育的基准线。
“当你坐进蔷薇小学的教室,跟学校校长和老师见了面,你会发现,他们无止境地强调那些造就优质学校的根本原则。这些根本原则我们都很清楚,但是想要在整个教育系统里持续地推广则非常有难度。”托马斯·弗里德曼承认,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
“城乡一体、服务均等、保障公平、入学就近、内涵引领、公众满意”,这正是上海均衡之路的鲜明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上海市第二中学校长王民政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心甘情愿地让孩子就近入学,原先困扰大家的择校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督导结果与人们的感受相契合:近几年17个区县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