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考改革需要内部联动有机衔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0-24
教育新闻网北京10月22日讯(记者 蔡继乐 柴葳)今天下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以“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的第六场集体采访。在回答记者关于高考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的问题时,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高考改革的确是个系统工程,全社会关注。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是2014年与教育综合改革同步启动的,主要在坚持公平性的基础上,着力在科学性上下工夫。实施“两依据、一参考”这样一种新的高考评价模式,也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的三门课、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六门课选三门课的“3+3”,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地探索分类选拔、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3年来,在教育部的强有力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上海稳速稳序、积极推进,实现了首届新高考平稳落地,并且在教、考、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的成果。
据介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布局当中,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试点任务。2014年启动以来,上海在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综合保障体系等十大方面,一共有52条214个重要举措,目前进展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虞丽娟说,上海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体会和感触,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第一,改革的方向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把好改革方向,做好顶层设计。第二,为谁改革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把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的感受和获得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市上下形成的共识。考生和家长是改革过程中的关键主体,要使他们全程参与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分享改革成果,能有比较好的感受和获得感。比如,上海在政策制定和宣传解读过程中,都是同步规划和同步推出,每个阶段每个政策的实施落地,都要向社会、向考生和家长做解读、做宣传。今年启用全新的招录系统前,对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考生、每一位校长都进行了培训,而且进行了两次模拟演练,以此实现政府部门和考生、家长、社会之间信息对称,消除误解,减缓焦虑。第三,改革如何落地的问题。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推进落实相统一。一方面,各级组织要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部署,并且把高考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纳入市委、市政府全年重点任务督办范围。市一级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书记、分管市长担任组长,统筹部署,严而又严,慎而又慎,细而又细。教育主管部门研究落实,研究每个政策、每个环节如何落地以及可能的风险防范。更重要的是,各部门、各区、各学校在落实高考改革每一个举措时,都是上下同心、协同作战、精准到位。
虞丽娟说,教育系统内部需要联动改革、有机衔接。比如,教、考、招是需要联动改革的,高中教育教学和大学招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必须有机衔接的。在高中阶段,通过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此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大学来说,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大学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撬动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如根据考生考试科目的选择,大学应组织设置相应的专业组,供学生选择。这次上海方案中设置了24个院校专业组,较好地保障了学生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十一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全校4359名学生就有4359张课表,每一个学生通过学校开发的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和70个职业考核课程,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这样一个试点改革,从今年高考志愿填报的视角让人看到了希望。他说,5年前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概有80%的学生聚焦在20%的热门专业。而今年400多个学生参加高考,根据统计,学生报考志愿的第一专业,已涉及80%的大学专业领域。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慢慢找到了自己,慢慢唤醒了自己,慢慢开始走向更加适合自身潜能的专业之路。
李希贵说,这些年的改革探索使大家感受到了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人才观的转变。过去学校把孩子一分为二,一部分上文科,一部分上理科。今天当把新高考的20种学科组合推荐给学生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成长路径。这时候,学校要怎样衡量、评价和看待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真正的人才?我们的人才观必须要重新定义。第二个挑战是教师的路径依赖。过去在教育过程中,行政力量相对多一点,遇到事情习惯于通过管理的方式。今天,走班上课带来行政力量相对淡化,师生关系比较平等。这时候,必须学会用大量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与学生平等对话。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