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北川中学:走好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长征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0-25
最近,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格外忙碌。伴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作为一所地处民族地区的山区学校,北川中学在绵阳市率先试点展开了“选课走班”制。刘亚春称之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二次创业”,每天他都会扎在班上听课,询问师生的感受和意见。
北川中学的“一次创业”在2013年。2008年,汶川地震给北川中学造成毁灭性打击,经历了“生死大转移”、异地板房复课,2010年,学校重建完成。面对崭新的校舍、先进的教学设备,北川中学该如何发展才能真正“从悲壮走向豪迈”?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刘亚春和老师们心中。
乔荣凝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名师,2013年,年逾七旬的他受邀担任北川中学教学总监。当时,全国教育系统都在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特别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过去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考试和分数,这样的导向,让不少老师在日常教育中也片面追求攻克‘难、偏、怪’题,搞‘填鸭教学’,让不少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在乔荣凝的指导下,北川中学开始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学思课堂”。
刘亚春认为,“学思课堂”首先要求老师减少课堂容量,降低课业难度。“比如我们每周都会有个练习题,都是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自己编写的,其中已学过的知识点占到40%,我们称之为‘滚动覆盖’,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自信,重拾兴趣。”
“没有教不好书的老师,只要他肯教;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要他肯学。”这是每次学校教师大会上,刘亚春都会反复强调的一句话。2014年,北川中学相继出台措施,变过去的“优生评价”为“平均分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了学校制度。
一时间,“减负增效”成了北川中学教学工作的“热词”。不少老教师慌了神:“教得这么简单,学生能考高分么?”
陈宇是2011年到校的青年教师,北川中学教师“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状态让她记忆犹新。“每天凌晨两三点,办公室都亮着灯。大家憋着一股劲儿,总想着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给学校这么好的条件。”
“自从推进了教学改革,‘苦’字当头的历史改变了。”陈宇说,现在老师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给学生练考题、讲难题,而是通过练习分析每个学生的起点在哪儿,离学习要求还有多少步,怎么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到达终点。“‘研究人’可比‘研究题’重要多了!”
几年下来,看似“伤筋动骨”的改革并没有让北川中学“生乱”,学生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好,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尝到了改革的甜头,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德育管理中,首先想到的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在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方向的正确指引下,老师们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学生们的成长之路,刘亚春也在不断思考着学校的发展之路。从震后的“一穷二白”,到“举国支援”让学校“站起来”,再到推进教学改革以来学校不断“富起来”,如今的北川中学已经步入“由富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这几天,北川中学的老师们通过电视、网络热切地关注着十九大召开的全过程,大家在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中寻找着与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结合点。刘亚春认为,对基层学校来说,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并不是一句空话,能让学校避免产生“小富即安”的思维,能激励广大教师昂扬斗志,能让更多羌山儿女走出大山看世界。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我们要不断推动改革,让教育回归课堂,回归学生。”刘亚春说,尽管未来困难重重,北川中学师生将不犹豫、不懈怠、不畏难,奋力走好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长征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