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培养兴趣很重要,但请别着急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0-27
看点:孩子学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要不要给孩子报特长班?怎么样才能真正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呢?这些问题让很多家长头痛不已,家长们的担忧主要在于这样的孩子就像掰玉米的小熊,看着这个好,那个也好,结果最后却两手空空。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是属于“三分钟热度”,那么下面这样的对话你一定不会陌生:
孩子:妈,我想学唱歌!
妈妈:就你,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做啥都超不过一天就放弃了,还学唱歌?别开玩笑了!
孩子:这个没意思,不做了!
妈妈:你干啥都三分钟热度,动不动没意思,不做了,就你这样的,长大后能干啥?
但是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真的那么可怕吗?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因为这个标签一旦贴上,似乎就代表了自己的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喜新厌旧、没有长性。其实,“三分钟热度”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不能说是一件坏事。首先,孩子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很正常。因为越是低幼的儿童,注意力越难维持。“三分钟热度”,是孩子发现兴趣爱好的过程,父母不要过度担忧和焦虑。而且那些“三分钟热度”的人,往往是对生活充满好奇、充满活力的人。
灯塔学院联合创始人、西北大学面试官木曦从小也是一名典型的“三分钟热度”的孩子,但是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探索的过程带来的收获才是孩子们更加快乐的源泉,而且这些过程也在悄悄的改变着孩子,她给父母们的建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但是别着急!如果你家的孩子做事也是三分钟热度,读完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我小时候是一个典型的“三分钟热度”的孩子,到什么程度呢?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会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而我小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报培训班,例如今天学校开设了绘画课,我觉得挺有意思,就会报名去上绘画课;明天学校开了写作课,我觉得写作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又去报了作文课;再后来又有同学报名学习舞蹈,我又觉得舞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又去学习舞蹈。
所以,例如画画、跳舞、唱歌这些兴趣爱好我几乎都尝试了,但是最后没有一个坚持下来。我这些“三分钟热度”的爱好呢也给父母带来了一些困扰,但是他们的困扰呢不是在于辅导班的学费或者是觉得我浪费时间,而是放学的时候他们常常接不到我,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又去哪里上了什么补习课了。
虽然我现在没有成为一个画家,也没有成为一个舞蹈家或者歌唱家,但是我依然特别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在当时没有因为我的这些爱好是“三分钟热度”而打击我或者否定我,因为他们保护了孩子一颗想要去探索世界的心。这也是让我在接下来的成长历程中,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能够让我去不断探索的动力。
所以我给父母们的建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但是别着急!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聊一聊“探索”的重要性,高中毕业之后我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之后到西北大学读传媒硕士,硕士毕业之后有幸成为西北大学北京地区的一名校友招生面试官,帮助学校招生办公室更加全面的了解候选人。
说到面试,大家脑海里会想到一些让人紧张、让人不舒服的画面,因为总会觉得面试官会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面试官面试时问这些问题的背后他想了解些什么?
是成绩、奖项还是兴趣、爱好或者是综合素质?在我面试的学生中有两个学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学生A:十四岁就已经完成了大学以前所有的课业学习,喜欢数学,从小到大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比赛,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平常喜欢踢足球。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还参加了模拟联合国,作为代表跟其他成员共同去讨论世界贫困等问题。我问他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或者平常是不是更喜欢跟自己智商水平、理解能力在同一范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他很快给我回答,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点和特长,我不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当时听到他的回答我就蛮惊喜的,第一是因为这个孩子思路非常清晰,第二是因为在很小的年纪,把一件事的本质看的如此透彻。
学生B:她是一个女孩,从小就对舞台戏剧感兴趣,但是她的爸爸妈妈是非常传统的父母,他们觉得女孩有这样的兴趣爱好非常不靠谱,所以她一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直到她进入现在就读的国际高中,她才有机会去真正尝试戏剧创作,她就跟我讲述了如何自导自演一个关于女权以及种族议题的舞台剧的故事,在描述整个经历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出她眼神中迸发出来的光芒,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在投入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业的时候,才会迸发出这种热情,这种热情让我也很受感染。
她说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没想过成为一个大明星或者大导演,但是仅仅在她探索热爱的事情的这个过程,就让她觉得特别幸福。她用了幸福这个词,而且我可以感觉到她一脸的满足感。
我觉得这是面试官在面试中想看到的,这两个孩子身上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在探索世界这件事上,他们有特别宽泛的兴趣点。
第二,他们都对这个世界具有非常包容性的认识。
当说到培养兴趣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问自己,应该如何判定自己的兴趣所在呢?就像刚才提到的学生A回答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兴趣没有好坏之分,凡是你感兴趣的事情,都值得花时间去做。学生B的例子也告诉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往往过程中带来的意外收获才是让你更加快乐的源泉,而且这些探索的过程也在悄悄的改变着孩子。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在美国的生活点滴,我到美国的第一年做着一份工作:到大学食堂制作三明治,当时只是觉得这是在中国大学很难体验到的一件事情,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并且还学会了很多美国面包和芝士的名字,也算是小小的意外收获。
后来我想去帮助像我一样刚到美国生活的迷茫的学生,所以就加入了国际学生办公室,成为一名国际学生的新生导师。然后通过活动策划帮助国际学生从学术方面和生活方面都可以更加快速的融入美国的校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们,所以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同时变成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成为人生中一段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通过这些我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其实是想告诉大家,每一个你感兴趣的事情都值得去探索,因为探索的过程都比结果本身带来更多的收获。
但是如果孩子们有感兴趣的方向,但是不确定感兴趣的是具体的哪一方面该怎么办呢?例如有的孩子喜欢艺术,但是不知道自己更喜欢画画,还是更喜欢唱歌;或者已经确定自己喜欢画画了,但是不知道是更喜欢油画还是喜欢素描?这个时候建议应该进行多维度的尝试,全方位的了解,但是这个了解不是刚才说的“三分钟热度”,而是一定要给这个尝试一段认真探索的时间。
这是拿我自己举例,我小时候就对传媒感兴趣,但是那个时候也没有理解传媒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只是想成为一个主持人。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杂志编辑,再后来又想进入电视台,之后又发现对活动策划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就在同一个领域里不同的纬度去尝试各种事情,包括在广播电台、杂志社工作,做平台策划等,当然每个尝试都是给了一定的时间,最后我发现自己的热情还是在于活动策划。
后来我做了一个公益活动的策划,在云南的偏远地区的一个中学,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一系列的竞赛,还有活动。有一个环节是进行分组让孩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传统民族服饰的制作,结果这些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都是非常有创意的,而且显示出团队协作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
但是在家长和学校提供有限支持的同时,社会支持变的特别重要,于是我想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多探索机会的平台,让他们丰富对世界的认知,这也就是后来我们创办灯塔学院的原因。而且这些探索的过程,让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我们推出了欧洲跨文化交流项目、菲律宾社会企业扶贫项目,还在计划在柬埔寨艺术创新和社区搭建的志愿者项目等。
第一,我希望参加这些项目的孩子都可以从帮助他人,以及见证自己的努力带来改变的同时也重新认识自己并且拓宽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第二就是希望这些项目真正的给当地的居民和儿童带来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创办这些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资源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样的过程让探索变的更加有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