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略阳县中小学党建“一抓双促”打造教育“红色新引擎”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11-13
《陕西日报》2017年11月12日(刘亮 强守富)题:打造教育行业“红色新引擎” ——略阳县中小学党建工作“一抓双促”经验纪实
重温入党誓词,牢记职责使命,争做育人先锋。
汉中市学校党建引领教育助推脱贫工作现场会在略阳召开。
青少年重走长征路,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
略阳县地处秦岭腹地,是全国深度贫困县。近年来,该县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结合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七个全面过硬”工程,创新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通过抓学校党建,促教育改革,促教育脱贫,将学校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动力优势,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和追赶超越提供了强大的“红色引擎”。
抓规范提升 强化学校党组织“主心骨”
6月中旬,汉中市学校党建引领教育助推脱贫现场会在略阳县召开,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略阳县教体局局长张振民说:“教育行业承担着为党的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略阳作为深度贫困山区,在贫困落后的基础条件下,通过抓学校党建,引领思想,凝聚力量,为山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引领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突破发展。”
优化学校党建组织架构。该县建立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教育部门直接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格局。先后出台了《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成立教体局机关党委,将城区学校及农村初中党组织统一归口管理。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边远山区教学点,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采取挂靠其他学校方式建立了党组织。暂时没有党员的部分边远教学点和新建幼儿园,选派党建指导员,谋划党组织组建和开展党的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到最基层、最末梢。
加强学校党建基础保障。制定《学校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学校党建全面过硬评查细则》等标准规范。先后投入资金230万元,大力实施学校党组织阵地标准化建设,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党支部实现了场地、设备、布置标准化。各学校按照不低于年度经费预算的5%列支党建工作经费。选拔骨干充实党务工作队伍,对兼职从事党务工作的教职工,将党务工作纳入工作量计算和考核范围。真正保障学校党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方议事。实行党建政绩、教育业绩“双绩双考”,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述、业绩同考、责任同担,使学校党建工作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突出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制定了《中小学党政议事规程》,完善了学校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涉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重大经费支出项目、干部任免调整、教师职称评聘等事项必须经党组织研究讨论后,再按程序进行决策。明确了中小学党组织在学校重大事项中的领导、参与和监管职责。全面推行校长书记“一肩挑”,对学校规模大、党员人数多的县天津高级中学、荣程中学,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增进学校民主管理。
促教育改革 破解教育发展“拦路虎”
在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面对山区深度贫困县存在的诸多困难,该县以党建聚人心、促改革、谋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带头作用,群策群力、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县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子。
坚持党委主导强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校长归口行业管理,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和公开竞聘制度,按照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过硬的要求,为各级、各类学校配齐了女副校长。按照城乡统筹、按需配备、结构优化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调剂、优化使用。一系列改革举措,针对阻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重点突破,进一步激发调动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党管人才深化教育人事改革。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在优秀教师中培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06名,把135名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和管理骨干。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争当育人先锋,争做四有教师”活动,设置政治、品德、实绩、仁爱之星标准,按照每月评定、季度积分、学期评议、年度考评,对师德进行星级管理,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晋升评优。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采取跟岗学习、轮岗交流等方式,加大名优师资培养,选派280名党员骨干教师到西安交大附中、人大附中、中科院附小等10所名校跟岗学习。80余名党员教师带头到农村边远学校轮岗支教,680余名党员教师结对帮带1100余名青年教师,培养县级以上教学骨干450名。
略阳县高台小学通过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帮助每一位党员教师明确角色定位,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把支部党员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在每名党员肩头,确定省、市、县骨干教师培养目标,聘请市县5名教研员经常跟踪指导,选派党员教师外出培训,让党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进步。党员教师邹莹是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荣获市级教学能手,今年,又被评为第三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党员教师熊敏娜被确定为省级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成立个人工作坊,正在引领和指导坊内全县16名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积极创设平台,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近3年发展培养了2名年轻骨干教师入党,6名年轻教师递交了入党申请。
坚持党员带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该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学生德育工作,以地域红色资源为重点,组织编撰《“红色一百”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即百篇革命歌曲、故事、诗文和忠诚感言,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充分彰显党建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
接官亭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党支部以“让信仰点亮人生”为主题,以红色文化为核心,通过开展“红色一百”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经常开展以“童心向党”为主题的手抄报展、书画展、作文展、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开发党课进校园系列校本教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党建文化品牌。
同时,该县还积极组织开展“党员教师高效课堂示范”主题实践,全系统党员教师主动亮出身份、岗位和职责,带头探索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动广大教师热情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目前,高效课堂已在全县中小学落地生根,涌现出了县荣程中学的“1+2+1”、乐素河初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嘉陵小学的“前置学习·探究导航”和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的“思维导学”小组合作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涌现出红旗支部6个、党员课改先锋20名、党员服务标兵10名。
促教育脱贫 搭建扶贫助困“直通车”
针对全县贫困人口多、留守儿童多的实际,略阳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充分发挥教育行业扶志、扶智和扶技的功能,创新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行动。县委建立了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对口结对帮扶贫困服务对象工作机制。教育系统根据县委部署,建立局机关单位包联贫困村、机关干部和教辅人员包联贫困户、学校党员和教师帮扶贫困学生“三联三扶”工作机制,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方式,进行扶学、扶志和关爱,让贫困学生顶格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党员带头担任首席帮扶人,带动1702名教师结对帮扶4667名贫困学生,帮扶结果与年度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一生一袋”精准帮扶。对贫困学生“订制”专用档案袋,建立帮扶台账,纪实家庭信息、结对帮扶、成长记录和资助落实等情况,实行“一生一袋、袋随人走、跟踪帮扶、全程纪实”全学段帮扶,每学年动态更新及责任对接一次。同步建立控辍保学机制,从责任机制上不准辍学、办学过程中不让辍学、服务保障上不想辍学、要求追责上不敢辍学,形成保学控辍“七位一体”齐抓共管格局。目前,全县没有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一人一策”对口施助。以贫困生需求为导向,厘清“学习困难、条件艰苦、身体残疾、性格孤僻、亲情缺失”等五种情形,配套落实“学习帮困、物质资助、品德养成、送学上门、特长培养、心理疏导和爱心教育”等七种帮扶措施,帮助改善生活、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如对身体残疾无法正常入学的儿童定期送教上门,对性格孤僻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特别是针对父母双亡的孤儿和贫困留守儿童,选拔品德优良、责任心强的教师担当“代理家长”,建成31个留守儿童管护中心、23个贫困村教学点和幼儿园,去年以来,52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考入高等院校,依托职教中心对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1200人次。
家住略阳县接官亭镇上院子村的谭杨慧今年已经11岁了,但他因为脑瘫行走不方便,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到校上课。所在的何家岩中心小学安排党员教师定期到孩子家中,为谭杨慧“送教上门”,给他带去蛋奶食品,带去玩具,进行力所能及的学业辅导,像这样的工作何家岩小学已经坚持了3年,现在谭杨慧不仅可以借助安装的扶手行走,还可以完成简单的算术题。
略阳县持续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能量,克服了山区贫困县诸多艰难,高标准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验收和全省“双高双普县”验收,教育内涵发展竞争力明显提升。广大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更加忠诚,更加热爱,师资队伍使命感、责任感明显提升。锻造出了一支忠诚党的教育、扎根山区、德能双馨的党员教师队伍。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