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南昌设教辅中心解有偿补课难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1-27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民生新亮点

    本报讯(记者 焦以璇 徐光明 甘甜)“这道题的细胞分裂图怎么画啊,向老师求助!”收到问题后,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生物教师丰金波立马在纸上手绘了一张结构清晰的细胞分裂图,并附带详细的解题思路,拍成图片上传至系统。

    学生随时问,教师及时答,这一切的实现,得益于依托南昌市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搭建的“云学通答疑平台”。该平台借助市级名师工作室资源,组建了20个名师答疑团队,每个团队每周分11个时间段安排教师在线值班,面向全市在校学生提供网上答疑服务。

    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在2015年成立之初,便明确了免费、优质、全方位的课余辅导思路,全市有需求的在校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老师面授、网上在线互动和微信公众平台交流三种方式全天候与各学科名师沟通。教辅中心的线下辅导以名师、优秀教师为主,利用双休日时间开设“补差、提优、扬特、固基”四类面授课程。面授不讲新课,不搞自习,以查缺补漏和提高能力为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说起南昌市政府成立该中心的初衷,该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坦言:“这是一项被‘逼’出来的民生工程。”

     有偿补课是困扰很多城市的教育顽疾,不少地方都存在着个别学校、教师组织学生集中收费补课、少数社会培训机构高薪聘请名师从事兼职授课活动等现象。

    近年来,南昌市下大力气对有偿补课进行查处整治,2015年至2016年共清退、收缴乱收费及有偿补课违规金额198.32万元;受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人数100人。

    “有偿补课为何屡禁不止?群众对有偿补课反映强烈,但对课余辅导又有着现实的需求,尤其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尚不充分的当下,我们应该正视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如果政府不直面问题、有所作为,客观上就是把学生和家长推向了补课市场这一边。”谢为民说。

    明确了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教辅中心应运而生。教辅中心实行两级运作,由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牵头组建市本级教辅中心,在全市直属28所学校分别设立教辅分中心。每年,南昌市财政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给予保障,参与教辅的教师按每节课50元给付劳务,并在评先、推优和晋级等方面予以同等优先考虑。

    截至目前,教辅云平台学生注册6.42万人、教师4400余人,开展网上答疑互动13万余条;开展双休日面授6.78万个课时、活动课程5500余节。

    “我报名了周六的数学培优班,培优班以巩固知识点为主,对我帮助很大。上一次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10分。”自从学校有了面授辅导班,豫章中学学生聂慧灵就没有继续选择参加校外的培训机构。

    “社会上办的辅导班不仅收费贵,而且老师对自己的情况不了解,不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聂慧灵告诉记者。

    “教辅中心成立后,如何把素质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余辅导活动中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开设了扬特班。”谢为民介绍,扬特班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已有小提琴、足球、围棋、3D打印等一系列文体艺术科技类活动课程。

    “这学期,孩子在学校参加了教辅中心的课余辅导,家长不用掏一分钱不说,孩子学习进步很快,还学会了吹笛子,哪里用得着上校外辅导班啊。”如今,南昌市豫章中学学生熊祖平的父亲再也不用为给孩子选择哪个校外培训班而焦虑了。

    在满足学生多样化辅导需求的同时,家校关系也在发生着意想不到的改变。“非常感谢双休日免费为学生上课的老师们,他们牺牲了自己周末的休息时间,尽职尽责地为孩子提供学业辅导,给老师的奉献精神点赞。”洪都中学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在部分学校试点小班化,甚至一对一的课余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精准化的学业辅导。”谢为民说。

    改革者说

    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关切

    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龙国英

    南昌市学生课余教学辅导志愿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各项工作运行平稳,师生参与度与覆盖面逐年上升,社会影响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南昌教育改革发展方方面面。二是要抓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治教育,不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要抓好教育改革与创新,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南昌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探索创新,积极推出更多为民、利民、惠民的服务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