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幼儿教师”之二十四:《无原则地夸奖有害》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1-30
    《无原则地夸奖有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
    “批评是孩子的杀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是近来在社会上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让人觉得很“新鲜”。
    一味地夸奖是“夸”不出好孩子的
    受这种说法的影响,一些平时严格管教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一反常态,改弦更张,从此再也不批评孩子了。就是发现了孩子身上的毛病、缺点,也熟视无睹,不指出,不批评,而是采取“一味地夸奖”的教育方式方法。无论孩子怎么做,不问是非曲直,也都说“好好好”、“棒棒棒”,一心只求相安无事,家长和老师简直成了“好好先生”。即或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浮皮潦草,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不痛不痒地应付几句,舍不得触及孩子的“疼处”。
    总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孩子总是被否定,必定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信心、上进心。越批评,孩子就越疲塌,越反感,越抵触。最后,给来个“破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汤”,到那时候,可谁也就没辄了。总是一味地批评,看不到孩子的进步、长处和优点,从来也不肯夸奖孩子一句。像这样“走极端”,那的确不是教育孩子的好的方式方法。
    但是,反其道而行之,走向另一个“极端”,主张无原则地,一味地夸奖,滥用夸奖,也是不可取的。
    更有甚者,有人公开主张有的孩子把别的孩子的头给打破了,也要为他鼓掌、叫好,表示赞赏,而不进行任何的批评教育。旁人不解,怎么把人打破头了还要叫好呢?说是因为他昨天打破了两同学的脑袋,今天他只是让一个脑袋“开了花”,有了进步。所以,应该大大地夸奖他,赞赏他。过了一天,那孩子又欺负了小朋友,还是不进行任何的批评教育,要继续夸奖他,赞赏他。为什么?说因为这次虽然打了小朋友,但没有打破,没有造成流血事件。
    像这种做法,这哪里是在教育!公然是在纵容,是对教育的亵渎。
    一味地夸奖使孩子连是非、曲直、美丑都分布清楚,那能是好孩子吗?
    “无原则的夸奖”不是教育好孩子的“万应灵药”,不能加以推广应用。
    无原则地夸奖会给孩子的成长发展留下许多的隐患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说,家长和老师的眼睛只是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只看到“一点”而不顾其余,那是片面性,是“形而上学”;同样,家长和老师要是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或有意掩盖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也不是全面看待孩子,照样也不符合“辩证法”。
    过去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条,对小孩子采取打骂手段,或一味批评,那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味夸奖,也是片面性,同样也不符合教育原则,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二,只是一味地夸奖孩子,从不批评孩子,那势必就得有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孩子所有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是正确无误、无可挑剔的。”而这样的前提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没有过错,更何况是不大懂事的小孩子。如果孩子所做的一切天生都是正确无误、无可挑剔,没有任何的过错,那还要我们教育者做什么呢?家长和教师不都成了多余的人了吗?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不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吗?
    第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孩子,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或毛病。有缺点或毛病,怎样才能去掉呢?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至今人们都耳熟能详的经典:“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有缺点或毛病,不指出来,不批评教育,孩子不知道是错的,也不知道有什么危害,那怎么能改正呢?通过批评教育改正了,就像是通过吃药治好了病,身体就健康了,有什么不好?
    说“批评是孩子的杀手”,更是奇谈怪论,无稽之谈。当然,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和风细雨,留有余地,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
    第四,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主张只能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说“好、好、好”、“棒、棒、棒”,就是不能批评。那么,这种夸奖就是无原则的,那不就是典型的迁就、姑息、放任、纵容、恭维和吹捧吗?
    现在,已经有许多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傲慢骄横,唯我独尊,就已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本来就够难管难教了,还要无原则地夸奖。难道娇惯得“火候”还不够,还要加温吗?真是咄咄怪事!真不知道提出这种主张的人,究竟要把孩子引向何处?
    第五,一味地夸奖,从长远看,会对孩子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从小时候起,就经常获得“廉价”的无原则的夸奖,久而久之,便对夸奖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为获得夸奖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兴趣。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变得冷漠孤僻,谨小慎微,缺乏开拓、创新、冒险的精神。
    因为唾手可得的夸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一种足以使之“自我窒息”压力;或者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盲目自满,停滞不前。
    全美反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多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观念,一直在美国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师付诸实践——孩子们通常每天都会得到肯定,稍有表现就可以得到言语等方面的奖励。
    不过,任何观念都不能绝对化。全美各地都开始对这一观念做出反思。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美国越来越多的教师证摒弃例如“你太聪明”、“你太能干”这种空洞的表扬。基于心理学以及大脑方面的研究,基于从业者们打算使用一些更精确、科学的“表扬词汇”,以促进孩子们切实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接受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水平在全美居前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正在发生类似的转变。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德韦克在蒙哥马利县等地进行的研究显示,夸奖孩子智商高,例如“你太聪明了”,通常弊大于利:
    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损害他们“声誉”的困难或任务,而被夸奖“很努力”、“敢于冒风险”的孩子,更乐于接受挑战并实现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发展的孩子,其长期表现也更佳。
    报道援引《用奖赏惩罚》一书的作者阿尔菲。科恩的话说,大部分表扬会使孩子成为“表扬瘾君子”,会导致他们依赖外界反馈而不能形成自身的判断标准以及学习动机。
    报道还举例说,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八年级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只能算得上中等,但他们的“自信心”却非常高——与新加坡、韩国等成绩更好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容易报告说自己“数学学业较好”。
    德韦克认为,告诉孩子“何为优秀表现”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扬,对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原则谁也别想推翻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是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永远不会变,谁也别想推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既不是什么教育原则,也不是什么教育艺术,更不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教育“绝招”。
    要说对那些聋、哑、盲、弱智和学龄前儿童等,因为他们属于弱势群体,缺乏自信和勇气,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使用夸奖的教育方式方法,以至夸张地大张旗鼓地夸奖,以增强他们生活上的自信和进取的勇气,那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
    而对正常的小孩子,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表扬则大力表扬,该批评则严肃批评,既不能打压,也不能姑息,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通过正常的表扬和批评,使孩子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标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当然,要以表扬为主,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轻易伤害孩子就是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