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听孩子说悄悄话应该是教育的常态
来源:蒲公英评论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2-06
    杭州一小学整整一周不上课举办“幸福心理节”,老师专听孩子们说悄悄话。这个创意确实值得点赞。不过我又想到了问题的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听了孩子的悄悄话后老师有没有回应?二是一周的“节”过后孩子还有没有地方说悄悄话?
    因此,我的想法是,举办“幸福心理节”固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听孩子说悄悄话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
    首先,每一个教师都要亲近学生,让学生跟自己无话不谈。
    在此,我以我自己为例谈一下。几十年来,我都是做班主任、教语文,学生跟我的交流是很充分的,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我和学生交流的途径与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一是课堂。将交流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二是班会。根据观察、调查或学生的诉求,组织讨论或开设讲座。三是个别交谈。学生们找我来谈,或者针对特定的问题,我也会找他们来谈。由于我愿意倾听,学生们也就愿意找我说他们的各种“悄悄话”。四是作文。言为心声,只要调动起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在课内或课外的作文中写出他们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状态。 一旦在学生作文中读出了他们的各种困惑,我首先就会思考令学生困惑的问题,然后用批语写出我的看法或建议,有时我的批语会写得比学生的原文长好几倍。我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给老师的信”,如果是写给我的,我就把批语直接变成了回信。五是便条。我鼓励学生在作业中给我夹便条,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话都可以说。我也总是认真答复每一张便条,有时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也会拿到班级里去讲。
    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交流,其意义是远远大于学科教学的。我教出去的学生,几十年后很少说我课上给他们讲了什么,却常常回忆我组织了什么活动、给他们作文批语或便条上写了几句什么话等。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让学生随时都能表达他们的意愿。比如,设立“领导接待日”;比如,让“心情墙”“红色邮筒”等成为校园的永久设置,等等。而对学生们的“悄悄话”,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恰当的方式做出恰当的回应。切忌石沉大海不见回音或者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胡说”,因为这将会导致学生将心情封闭起来而不愿再开口的。
    再次,家长应该随时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用恰当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而不能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这方面学校也应该积极作为,要做好和家长的互动,并给家长做一些指导工作。
    总之,学校、教师和家庭都应该让孩子说“悄悄话”成为常态,要让孩子随时都能无障碍表达,并且要随时和孩子真诚地无障碍交流,而不能让孩子们将他们的内心封闭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