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小“麻雀”正在变身 ——四川省大英县村小师资与课程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2-07
初冬时节,记者随同相关教育部门人员走访了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一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发现以往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现在已经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灰头土脸”的面貌。
不少一个学生,不缺一门课
卓筒井镇安乐乡槐花村教学点,距离大英县城20多公里,仅有11名学生,两个教学班。时逢课间操时间,在面积不大却很整洁的校园操场上,有的孩子在跳绳,有的在滚铁环……红白相间的鲜艳校服,映衬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让人很难想到他们全部都是留守儿童。除了整齐划一的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学校还倡导“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乡土气息浓郁的体育与艺术活动。
上课铃响起,五年级学生开始上音乐课……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比喻这个地处偏远的教学点一点都不为过。槐花村教学点虽然自身师资不足,但中心校的“走教”教师会来上音体美和英语课。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困难,每天中午,中心校还会派专人为槐花村教学点的师生送来暖心午餐,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都能吃到免费的热菜热饭,喝到热开水。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学校还有专项补助,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衣食无忧、安心上学。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我校的留守儿童这几年也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卓筒井镇安乐小学校长廖云,指着学校内侧院墙上张贴的“关爱留守学生制度”条文解释说,为了体现教育公平,不仅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学上,还要让他们上好学,这是他们近年来办学的出发点。学校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配套措施。接下来,廖云带领记者参观了该校刚刚建成不久的标准化实验室、科学器材与教学器材保管室、美术教室与图书阅览室。他说,以往一些乡村学校普遍因为师资或者教学设备短缺无法开设英语、科学等课程,现在安乐小学开齐了国家要求的所有门类课程。
在大英县蓬莱镇寸塘口乡吊脚楼村小学,我们看到患有自闭症、听力障碍的残障学生在与同学们一起快乐地跑操、上课。最美乡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陈亚琼是这所村小的负责人。这位现年52岁的女教师,已坚持在这里工作了33年。陈亚琼家住县城,离学校十多公里,每天上下班路上,她要坐公交车沿途接送9个孩子……
“走教走学”,化解师资与设备不足的难题
大英县教育局局长廖福金介绍说,大英县现有村小(教学点)14所,在校学生542人,教学班33个;专任教师82人,其中中心校“走教”教师42人。县委、县政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教育部门履行“一个都不能少”的主体责任,坚持把办好每一所村小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全县村小近年来都已经“旧貌换新颜”。
由于历史原因,村小一直存在师资问题:教师年龄老化,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学科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探索实践中,大英县创造性地建构了“走教走学”的村小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师不配套的问题。具体方法为:其一,村小教师承担语文或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兼任所教班级的班主任,中心校选派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科学、安全卫生等学科教师到村小上课。其二,个别在村小上起来的确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课,比如信息技术课,由村小组织学生定期到中心校去上课。其三,中心校安排优秀教师定期到村小上示范课,村小教师到中心校上研究课。这样就把村小教师从“包班包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学习教学新经验,运用教学新成果,参加课改实验。这种中心校和村小互助共进的“走教”方式,促进了村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很多村小教师原来不会使用多媒体,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也生动鲜活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走教走学”的方式,化解了过去由于师资或者教学设施问题造成的村小课程无法开齐的问题。现在大英县村小的孩子已经从过去枯燥单一的语文、数学课堂走进了全科学习的现代课堂,教育行政部门试图创造各种条件,力争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假如将村小比喻成一只“麻雀”,过去虽然也有学校的样貌,却缺东少西,先天营养不良,现在真正变得“五脏俱全”,有了不断长大、高飞的底气。
系列研训,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为了促进村小教师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大英县坚持开展系列化教师培训活动,比如:组织全员参与的新教材和新教师培训活动;开展送教到村活动,县里每学期组织教师送课(或开展专题辅导)到村小一次,中心校组织优秀教师送课到村小3次;开展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训练;组织每名县级骨干教师结对帮扶1至2名村小教师的影子培训;加强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名师课例研究等校本研修活动。通过一系列研训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真正提升;鼓励他们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式。近期大英县还组织了一些“请进来、走出去”的较为高端的教师培训项目,比如,前不久特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教育创新与校长领导力提升中心”首席专家杜绍基为全县的一些校长与乡村教师举办了专题讲座。
通过系列化教师教研活动,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目前一些乡村学校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小学一至二年级建构了“四环八步”教学新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知文本,教会方法;兴趣活动,积累运用;巩固训练,夯实基础。三至六年级建构了“五环十步”课堂教学新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释疑;展开交流,点拨提升;达标训练,课外拓展。
各乡村学校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建设校本特色课程。寸塘口乡吊脚楼村小建设了以“我是小小作家”“我是小小科学家”等兴趣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五方农田村小建设了“我是小小书法家”等系列化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促进了村小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吊脚楼村小、槐花村小、千福寺村小、飞钟寺村小等村小和教学点,在县综合质量考评中,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所在中心校分获县一、二等奖。
政策倾斜,让乡村教师有真正的获得感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能在远离家人的村小坚持30多年时,陈亚琼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刚开始时满面笑容,后来声音就有些哽咽了。她说,起初是离不开孩子们,现在是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了,真的舍不得离开了……
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大英县近年来增加了对村小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合法向村小倾斜。2015年以来,大英县投入资金近300万元,用于14所村小教学楼修缮以及教师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厕所等维修,同时按国家、省定标准为村小配备了计算机、图书以及音体美、科学、卫生、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仪器设备。目前各村小已经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电子白板的全覆盖。在建设资金投入时,坚持生均公用经费村小优先原则,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按100人拨付,从而保证了村小工作的正常运转。
大英县的村小教师现在每月收入要高于普通乡镇教师300元左右,其中有教育局统筹的150元农村教师工作补贴,“走教”教师还有每月100元的出差补贴,外加按次计算的交通补贴。大英县一直在开展村小教师关爱活动,建立了政府部门联系村小工作机制,确保全县14所村小每所学校都有一个政府部门固定帮扶,从而让村小得到党政部门的“零距离”关照。2017年中秋节,一些党政单位到偏远乡村与村小师生共度中秋,每一位师生都得到了暖心的慰问。
在每年的评职、评先等工作中,大英县采取同等条件下村小教师优先的举措。比如,槐花村小的丁晨老师2017年被评为市优秀乡村教师,唐洪伦、兰勇老师先后被评为县优秀乡村教师。吊脚楼村小的陈亚琼等4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陈亚琼今年还获得了四川省特级教师称号,这也是陈亚琼激动不已的原因:在村小30多年的坚持,不仅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真诚爱戴,还多次得到党和政府部门的表彰和嘉奖。在她看来,作为乡村教师的这种幸福感,实在是难以用时间和金钱衡量的。(本报记者 杜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