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双面少年”跳楼自杀事件:我命由我不由天?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8-01-08
    有些话,对我们很重要。因为重要,所以要用一生去理解。有些人,对我们很重要。因为重要,所以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珍惜。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核聚(ID:hejupai)。
 

— —青榄君

    2017年12月23日,距离2018年新年还有8天的时间。那一天,一个17岁的少年纵身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留下两封遗书,一句遗言,话虽不多,却都是时代的缩影。

    “妈妈,你一定要幸福。”

    小凯(化名)是高中生,就读于湖北凤凰中学。12月23日晚九点多,小凯从校外补习机构回学校。路过校门口的天添超市,他停下来买苹果,顺便在超市取快递包裹,与同样前来取包裹的李阳(化名)迎面相遇。

    34岁的李阳是小凯的班主任。李阳看见了小凯试图往口袋里藏手机,上前从他口袋里找到了一盒小根泰山香烟,当即没收。随后,李阳又检查了他的书包,翻找到一盒红双喜、一盒小根泰山香烟。

    凤凰中学《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细则)》规定,“严禁学生抽烟、喝酒、考试舞弊、谈恋爱、打架斗殴、赌博、敲诈、偷盗、不假外出等,违者以严重违纪处理。”

    超市的监控显示,21时27分,班主任李阳揪住小凯的外套衣领,用力推了一把,将他带出了超市。在超市门外,李阳踢了小凯一脚,右手打了小凯左肩。

    “你答应了不吸烟,为什么又买了3包?”李阳怒气冲冲地质问。

    此前两天,早自习上,他在小凯的课桌里发现了和天下、红双喜、万宝路等6个空烟盒,小凯当即承诺以后不再抽烟。

    此时,另一位老师前来劝解。于是,李阳要求小凯回到学校寝室等他回去,随后返身进入超市取快递、买东西。小凯在原地站着没有离开,他再次让小凯回学校,并看着他走向校门口。

    小凯在21时45分进入校园。此后,李阳没能在宿舍和教室里找到他。21时45分至22时26分,在监控摄像头未曾捕捉到的这段时间,谁也不知道这个少年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找不到小凯,李阳感到很着急。22时24分,李阳给小凯的妈妈肖颖(化名)打语音电话,“小凯抽烟,我搜了他的书包,发现了手机和烟盒。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不见了,但肯定还在学校里。”

    肖颖在接到电话的十几分钟后匆匆赶到学校,和老师、保安们一起寻找。此时,小凯正在教学楼五楼的两个教室间徘徊。他在一间教室喝了半罐啤酒,然后又带着啤酒走到另外一间教室呆坐。

    深夜十一点左右,小凯回到自己班级教室,分别给班主任、家人留下两封遗书。



    给家人的遗书上写道:

    我的家人们,对不起,你们给予我的生命,我没有好好珍惜,对不起,希望,没有我,你们也能幸福。

    在写给班主任的遗书中,小凯说写到:

    “作为一个老师,你动手打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你在不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翻学生私人物品,侵犯其隐私权……”

    随后,他在教室黑板上写下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此时李阳、肖颖和同学们在深夜的校园里焦灼地寻找。

    小树林、篮球场、综合楼、宿舍、食堂,都没有小凯的身影。直到声嘶力竭的吼叫从东北角传来,大家奔过去。肖颖目睹了躺在地上,口吐鲜血,气息奄奄的小凯。

    她伏在儿子嘴边,闻到孩子身上的酒味,听到了他生命中最后两句话,“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妈妈,你一定要幸福。”

    没有多少人更多的了解这位少年,也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位少年的母亲,因此,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话的份量。

    而在凤凰中学的百度贴吧里,有人开了名为“李阳老师的印象”的帖子,几乎所有留言给李阳的评价都是“认真负责”“温和有耐心”“人超好”“好老师”。而在一些辩驳的帖子下,也同样有人为小凯鸣不平,与之争论。

    事件发生后,心理老师冯灿先后与班上大约一半的孩子聊过天。她说,有一种情绪最为普遍:

    “李老师对我们很好,他还会回来教我们吗?可是,小凯也是很好的朋友。李老师真的打了他吗?我心里很矛盾。”

    “这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一位办案民警如此说。

    一条年轻的生命骤然逝去,一个家庭陷入无尽伤痛;校长聂必强说,此刻的李阳背负着极其沉重的内疚和思想负担,另一个家庭或许将永远背上良心的谴责。

    目前,湘潭县教育局党委已对李阳涉嫌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予以立案。由湘潭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纪委派驻第12纪检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将对事件继续深入调查。

    “双面少年”

    湘潭县凤凰中学,是湖南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里唯一的纯民办高中。在教育质量一贯很好的湘潭县,它2017年高考成绩排名第二,174个学生上了一本线。这所寄宿制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与大多数县城中学一样,学业压力较重。

    一年半前,小凯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凤凰中学。全年级20个班,他在特优1班。高二文理分科后,成绩有所滑坡的小凯进入了这个被称为“凤凰班”的班级。在肖颖的印象中,这是中上水平的好班。

    在一些老师、同学和亲戚朋友眼里,小凯是一个阳光、自信、乖巧、活泼的花季少年。他很讨长辈喜欢,在同学中人缘很好,是学校街舞社的主力。和大多数青春期的男孩一样,他有铁瓷的哥们儿、心仪的女孩,还想考一所重点大学。



    小凯,前排中央黑衣少年。病床上的同学小欢(化名) 说,“我到现在都不相信他会自杀。他那么开朗,也很孝顺。一个星期前,学校放半月假,我们还一起玩了跳舞机。他的成绩也在一点点变好。”

    小欢左腿打着石膏,小凯跳楼的第二天,小欢和朋友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县城的几个医院想见他最后一面,焦急间遭遇车祸导致骨裂。

    并非只有小欢怀着这样的心情。

    不少孩子都在网络上写下了不舍的留言。在小凯的QQ空间里,他有时发与同学们的合影,有时发手绘漫画,有时晒一晒聚餐。每条状态下,都有许多同学点赞、评论、逗趣,是个“人气王”。当然,他也曾叛逆地晒出过香烟,同样引来点赞。

    可在学校老师看来,阳光少年,却同时似乎也是个“问题学生”。跳楼并非小凯第一次做出危险举动。

    今年1月13日,期末考试前一晚,小凯在寝室喝酒后,曾经割脉自残,造成浅表性伤痕,被送往医院。校长聂必强说,小凯是一个自我要求高、勤奋上进的孩子。在成绩滑坡后,他在那次期末考试前拼命复习,却感觉自己也许考不到期望值。

    自残事件后,学校安排小凯在心理室接受咨询。心理老师回忆,那是一次很不顺畅的交流,小凯坦言“不太想活了”,其他更多时候都沉默。学校方面介绍,曾建议家长带小凯到更专业的心理机构咨询。肖颖说,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盘旋过,最终没有成行。

    最近一次考试,全年级1342人中小凯排300多名。肖颖还记得,那天她来学校看儿子,儿子挽着她的手在操场上散步,告诉她,“妈妈你不用担心,我的语文以前最差,但这次进步了,数学也进步了。我很有信心。”许多父母在很久之后才会理解“不用担心”的分量有多重。

    “双面少年”不双面

    事件发生之后,这两天许多媒体都用“双面少年”为标题报道此事。其实, 每个人都是双面的。像水一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无比坚强,同时又无比柔弱。一杯水很容易风干,但高压水枪里的水又可以击穿钢板。

    而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更像一杯水,如果没有源头的滋养,很容易风干蒸发化为无形。所以,永远要关心身边人的脆弱。无论是割腕自残还是说出“我不想活了”都是警示。割腕自残,并不好玩,即便是为了吸引眼球,也表明内心足够的孤独。

    每个人都是双面的。人们都喜欢展示乐观、坚强的一面,因为讨人喜欢,让亲近的人放心。而许多人忽略了,坚强和脆弱都是同一源泉。

    就像最近一次考试后,小凯告诉妈妈“你不用担心”那样,临终前小凯嘱咐母亲,“妈妈,你一定要幸福。”这既是他拼命努力、挫折之后再次崛起的动因,也可能是内疚之源。

    每个人都是双面的,因为印刻在我们生命之上的心理学机制就是双面的。

    强大

    正如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究竟有多脆弱,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教师应收到“权威”心理学家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P891)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正反馈循环里,并不真的需要一个心理学权威在场,也不需要任何一个权威在场。在这个正反馈循环里,教师、父母、学生都可以是这个正反馈循环的发起者。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的力量有多强大。
    
    脆弱

    正如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强大,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有多脆弱。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残忍的实验。试验中的箱子被一道很矮的墙隔成两半,一半带电,一半不带电。实验人员将一些狗放进带电的一侧,有些狗遭到电击之后立即跳过了矮墙,有些狗连续尝试了好几次终于也跳了过去,还有些够跳不过去之后会怒吼、哀嚎、大小便失禁,可这些都无法帮助它们摆脱困境。

    它们很快停止了尝试,不再有任何逃跑的企图。这些狗在几次实验后,产生了彻底的无助。实验再度开始后,它们又遭到电击,但他们却呆在原地丝毫没有做出逃离的尝试。为了鼓励这些狗跳到不带电的那一侧,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做了进一步尝试:他们在不带电的那一侧呼唤这些狗过去,他们拆掉中间的墙,他们甚至把肉放到不带电的那一侧。塞利格曼说,“一点用都没有。”这些狗已经放弃了所有希望。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习得性无助”效应。多年以后,塞利格曼成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习得性无助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原因在于,其症状与抑郁症这种现代疾病吻合。而抑郁症又跟心脏病等西方国家认为的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关系紧密。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精神状态是可以直接致命的。

    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阿德尔尼和尼可拉斯·寇恩医生,做过另外一个残忍的实验。他们把实验老鼠分成两组,喂它们喝下糖精水,然后只为其中一组注射能引发胃痛的药物。这些经历过胃痛的老鼠之后拒绝喝糖精水,就算不为它们注射药物也是一样。因为熟知条件反射原理,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随后,他们利用滴眼液的瓶子,迫使这些老鼠喝下糖精水,这些老鼠竟然因此丧命,这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这些老鼠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寇恩和阿德尔怀疑,是引发胃痛的药物环磷酰胺导致了这些老鼠的死亡。他们提出这样一个理论:虽然没有再注射胃痛药物,单是老鼠单是品尝到了糖精水的甜味,就会像被注射了过量环磷酰胺一样,老鼠发出神经信号抑制自身免疫系统,最终,老鼠感染了细菌和病毒,因此丧命。

    这项理论在之后的试验中被证明是成立的。这些老鼠误认为糖精水和环磷酰胺是一样的,最终死于这种自我欺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5年,俄罗斯国诗人普希金因为反对农奴制度被流放到南俄敖德萨。在那里他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普希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孤寂落寞的日子。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普希金到集市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在那里,普希金遇到了他的女友,15岁的奥西波娃(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在奥西波娃的一本纪念册上,普希金题写了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Don't be dismal, don't be wild!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现在却常是忧郁。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In a moment, passes sorrow;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诗人的这首诗后来不胫而走,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普希金是幸运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独自撑过困境。

    跳楼少年虽然有母亲,但是母亲给他的温暖和关怀可能还不如普希金的奶妈和朋友们。很多强大的人之所以强大,幸运或者命好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成分。所以如果你处于不幸之中,不要一味的责备自己不够强大,不妨客观的承认周围的人对你不太好,然后主动的去寻找一些外界的助力。

    其实何止生活,人们甚至常常自己欺骗自己。如今我们知道,这种欺骗严重到可以致死的程度。

    自我欺骗是可以无限放大的,就像那两批老鼠一样。一次不如意,得出的结论是“自己不行”。这个结论导致了后续的消极行为,而消极的行为会进一步证明“自己确实不行”,最终从失望变成了绝望。在心理学上,叫做错误归因。而事实是,一次不如意,只能是那次的不如意。有具体的环境,有具体的原因。就事论事,不但能让人尽快找到具体原因再接再厉,而且能让人看到希望。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些知识并非什么新鲜的知识,更不隐秘。它们之所以未曾广为人知并加以利用,大概正如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所说,我们尚未进入科学时代。

    写到这里,想到两位古人。一位是耶稣,一位是诸葛亮。《圣经·路加福音·第23章·第34节》记载了公元33年4月2日那一天,耶稣鞭挞凌迟之前的过程:

    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

    我虽然不是基督徒,却在生活中发现耶稣的这句话是对的。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置身于怎样机制的世界之中。

    公元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趁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之际,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

    公元225年诸葛亮帅军南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迅速平定南中叛乱,包括七擒孟获。南中的老百姓普遍不识字,所以之前才会被雍闿假传圣旨,蒙蔽利用。

    《历代名画记》记载,诸葛亮擅长作画。《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南中,用画“图谱”的方式,告诉当地老百姓一些基本知识。他像画连环画一样画了天地、日月、城府等事物安抚百姓。

    小凯只是一个缩影:

    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17%,推算全国15岁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5%左右,有1亿多人患常见精神障碍。

    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超过16%的大学生有各种情绪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6%~22%。目前我国各类老年痴呆近600万,10~15年后我国的痴呆患者将达1000万人(相当于全球患者的一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各方面的原因。

    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知识和办法能够应对这些情况。也许政府应该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的课程,甚至应该把《心理学》作为高考科目。心理学的知识既对学生自身成长有好处,也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好处。已经确认的心理学发现,足以避免许多悲剧。

    “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为看到这一少年悲剧的旁观者,我们想要找到原因。我们可以很容易谴责学校管理不到位,例如没有控制住学生随意吸烟喝酒的行为,课后随意外出。也很容易谴责班主任老师不该随意体罚学生,即便有体罚也要建立在平日的关爱和尊重之上。我们甚至很容易责怪这位母亲,明明知道孩子已经割腕自残、曾经表示过“不想活了”,为什么不及时带他去做更有效的心理咨询。

    我们的教育可以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些都很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

    小凯离世前在黑板上写到,“我命由我不由天”。最早读到这句话还是在电影《太极张三丰》里。



    看完电影我查了一下,更正式的说法是,“我命在我不在天”。最早出自东晋著名的政治家、道人及医学家葛洪,

    《抱朴子内篇》卷十六《黄白》,“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

    一个人的命运寿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必在外求之,命可自己左右。根据葛洪的记载,这句话的源远可能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这句话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最简单的理解是,一个人可以随时决定自己的死活,正如小凯所做。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人可以强大到可以跟一切斗,正如影片中的反面人物董天宝。

    一个人自己决定自己怎么活,难得多,虽然原理上依然可以。直到几年后,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个朴素的理解,至今也依然如此:“天”对于每个生命已经足够好了,有吃有穿,有水喝,有空气吸,有阳光可供沐浴,最重要的是,可以活着,可以感受。即便是穷通得丧,屡经坎坷,那也是生命才能有的历程。这里的天,既指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包含家庭,包含一个人周遭的一切支撑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人和事物。

    从化学元素来看,一个个体的人本来可以是一掊土、一堆草石,但却是以人的形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从最初的一个细胞,变成一个数十万亿个细胞构成的小宇宙。这是名副其实的奇迹,也是每个人最大的现实。

    人生而庄严。既然,“天”对我们足够好,那么人怎样去活,就是自己的选择了。遵从“习得性无助”那样去失望绝望自杀,是选择;遵从“罗森塔尔效应”那样循环放大自己的亮点,乃至于最终能发光也是选择。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其中的因果,要勇猛精进的去认知这些因果。

    斯人已逝。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研究生的时候读过一首短诗:

    

Every star melts away,

每颗星星的消融,

only to be born again,

仅仅意为着再生,

in another time,

在另一个时间,

another place.

另一个地方。

对于生命,也是如此。

    有些话,对我们很重要。因为重要,所以要用一生去理解。有些人,对我们很重要。因为重要,所以要用一生去珍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