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师是教育脱贫的关键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8-03-12
近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使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此次《实施方案》将目光聚焦于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下简称“三区三州”),并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进一步向“三区三州”倾斜。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说,此举正是教育脱贫“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
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来说,教育都代表着未来与希望,而在贫困地区,其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手段。扶贫必先扶智,扶智的关键正在于教育的保障。许多贫困地区的家庭由于自身发展能力弱,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使得扶贫工作变成了“一次性”,容易出现“扶了又贫”的现象,而教育脱贫正是直击了贫困的根源。
要想使教育扶贫取得实效,首先就是要摸清底数。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将“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纳入台账管理。用教育账精准定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学和资助需求,用投入账精准掌握中央、地方等教育投入情况,用支援账精准摸清东部省份、国有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教育对口支援动态。
在此基础上,《实施方案》还将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发展学前教育夯实基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拓宽通道,使得三阶段共同推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还将以多种形式加强少数民族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解决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就业创业的问题。
可以看出,此次《实施方案》种种举措的核心在于保障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只有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更好更高层次教育,才会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
需要注意的是,一直以来,人才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作为教育的关键要素,教师人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如何让优质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也正是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为此,首先要从待遇、生活上关心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特别是要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指导“三区三州”所在省份用好中央奖补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并将职称评聘更多向乡村教师倾斜,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
同时,在精神上,要推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
此外,在此基础上,还需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继续加大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政策对“三区三州”的支持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