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保障每一个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8-03-14
 保障每一个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俞敏洪委员关注农村孩子教育
1
  熊争艳文骆云飞摄
  3月9日, 北京铁道大厦。 政协民盟小组讨论间隙,全国政协委员、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仍在伏案, 一笔一画填写提案首页。
  “这次准备的提案, 一个是关于流动人口孩子义务教育经费可携带的问题, 一个是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55岁的俞敏洪戴着眼镜,快人快语。
  刚刚过去的冬天, 俞敏洪去了北京市郊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 那儿有500多个孩子。 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北京从事快递、 种菜、护工等工作。
  “这些孩子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回家乡当留守儿童, 远离父母; 二是跟在父母身边,上民工学校。他们没有正规校舍和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要为孩子交学费, 一年约2000元,对这些家庭而言,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末,我国有2.44亿流动人口。俞敏洪说,有大量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很多孩子在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但这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普遍受到无办学资质、 无固定校舍、公用经费补助无法落实、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制约。
  据了解, 前几年已有相关规定提出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现 “两免一补” 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但在实践中,流动儿童教育涉及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责任问题, 由谁承担、 怎么承担、 承担比例等具体问题仍缺乏细则, 导致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的好政策迟迟得不到有效执行。”俞敏洪建议,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实施细则, 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 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保障每一个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不久前, “冰花男孩”上学路途远等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俞敏洪认为, 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后, 很多走读学生上学远、 上学难、上学贵,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一些学校寄宿条件相当简陋,卫生条件差, 生活老师缺位, 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 课业成绩不甚理想。
  俞敏洪呼吁,从经费支持、师资供给、校园建设等方面入手,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让它们从“小而弱”变为“小而美”。
  他建议, 建立当地城镇中心校和多所卫星式小规模学校捆绑发展的运行机制, 实现中心校与乡村教学点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优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直播、 录播、“双师课堂”等新手段,弥补优秀教师缺乏的难题。
  从2008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俞敏洪坦言, 这些年他都是围绕农村孩子的教育、成长、安全问题建言。
  “我是农民家庭出身,看到一些农村孩子、 流动儿童受教育那么难那么苦,我着急!”这位从江苏农村走出来、 曾在猪圈边睡过觉的委员, 这些年为了解农村教育情况, 前往贵州毕节、 甘肃舟曲、四川大凉山和甘孜等地调研,并创建多所希望学校。
  “我们政协委员要认真履职,对国家负责, 对人民负责, 让国家变得更美好!”他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