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深究:小学生补课,是否有悖于素质教育?你怎么看?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8-04-27
1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学校很少会鼓励、学生也没有时间发展这些技能,导致动手能力弱,思维固化。往这些方向发展的学生,有时候往往是文化课跟不上才不得不“转行”,而不是基于天赋与兴趣爱好,难成大器。
2018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向本次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大会发言。钱学明建议以省为单位,在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制度,探索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关于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钱学明有以下理由:
一、减少文化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当前小学生文化课程只用半天已经足够,文化课占用过多时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二、学生一技之长需要从小培养长期练习。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实践课程,是学生社会交往、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养成习惯和兴趣,当前仅靠学校每周一两节课不能满足要求。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利用学校资源,开设实践课程,可减少学生参加课外兴趣班数量,降低家长经济负担和“二次接送”的负担。
建议在网络报道后,10个小时内阅读量超过37万,2200多人点赞,140多人留言评论,绝大多数表示完全赞同,并简称之为“半工半读”。
有网友称赞这是“脑洞大开的好创意”,其实这一观点并不是单纯的“开脑洞”,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认真深入调研。
2
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认为,学生的负担不是来自校内,而是校外。唐彩斌联合几所学校一起开展了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597份。调查发现:周一至周四,家长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的占到61.7%,双休日布置作业的占到75.5%;周一至周四,晚上开始参加培训的占50.0%,甚至20.1%的学生参加2个以上的培训班;到了周五至周末,没有参加培训的仅8.8%,参加2个班以上的70.9%,3个班以上的占到44.6%,甚至有4.7%的同学参加5个班以上。
“课外补习热”是唐彩斌杭州地方两会上关注的重点,他认为现在学生的课外负担比较重要,应该“多管齐下,多方合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在调查中,唐彩斌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数据——有90.4%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些课外培训,79.2% 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吸引我,上课老师也喜欢”,9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
下一个问题,如果“同学都不去课外培训,你还会去吗”,30%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取消,留下少部分喜欢的继续”,依然有44.6%的学生认为“全部继续”。
面对这样一份调查,唐彩斌在提案中提了4条建议:
建议1:不规范的课外培训机构,应该关停。
建议2:学校起到引导作用。从“挤占效应”的角度来说,学校里给的专业教育服务作为,学生和家庭如果满足了,对课外教育的期待就会减少。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大班额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建议3:做好家长教育工作,课外培训自动退一部分。在全球PISA测试中,每周超过10小时之后的作业,付出的时间与学业的进步成负相关。
建议4:鼓励学生拒绝一部分。在课外培训和课外学习的过程,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3
上海市人大代表马瑜表示,现在补课费用越来越高,家长很无奈,既觉得难以承受,又感觉不得不接受。“课外补习往往收费不菲,我身边的一些80后白领夫妻,每月住房按揭还不到一万元,但孩子的补课费已经快赶上这个水平,这大大加重了家庭负担。”在上海地方两会上,和马瑜有类似感受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在建议中写到:“每个孩子每月课外补习、培训等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十几万,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怎么承受得了?”
家长越来越重视给孩子“打基础”,而校外机构中不乏大把名校毕业、海归回国的高素质教师,这也是家长对校外机构趋之若鹜的另一个原因。虽然补课费用高昂,但校外培训机构无论从师资力量、课程研发、沟通服务等各方面来看,确实弥补了校内教育的不足。
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前是一个身位的抢跑,现在变成了提前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抢跑。为了上“名校”,很多家长给孩子提前补习,补习的阶段从初中升高中,降低到小学升初中甚至幼儿园升小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课外补习正在“绑架”学校教育。“课外补习在国外称之为‘影子教育’,如影随形跟在学校教育后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尤其是为后进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就是所谓‘补差’的功能。但是在中国,其功能普遍成为‘培优’,越是学习好的人上的补习班越多。
课外培训本来的定义是“补习”,但现今培训机构早已经超越了“补习”的概念。“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这样的超前教学,成为不少培训机构的常态。“超前教学通过‘提前教、超纲教、变相押题’等手段,短期内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违背了教育规律,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马瑜表示,上补习班拼的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体力心力,更是家庭的实力。一些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被挡在补习班外,在和其他学生竞争时处于不利位置,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不论是“半工半读”,还是取消培训班,目的都是为了减轻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课程都是满满的,难得的周末还要上培训班,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承担着不应有的负担。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关键,不是说每天上课上得无法喘息那就一定好。教育部门一方面要严厉查处老师上课不认真,考试超出大纲等现象,另一方面要通过设立标准、执法检查等,规范培训机构的办学。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且成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