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公平应作为国家基本政策
来源:CCTV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11-11

20101111081533.jpg

2010年11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就“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接受中央主要媒体的采访。中国教育报 记者 鲍效农 摄

        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中国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如何来解决择校这样的教育不公问题,如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今天,我们要专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他的履历当中,你可以发现,他当过农村的代课老师、大学老师、大学校长,这位现任的国家教育部部长会如何来回应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呢?CCTV11月10日《省部长访谈录》栏目播出以上节目。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应该负有指导、设计、推进责任”

        张泉灵:您其实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如果咱们回顾过去五年,你觉得四十多年教育生涯,过去的五年特别意义在什么地方?

        袁贵仁:我觉得过去五年应当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极不平凡,也是非常关键的五年。有几个跨越式成果,应该是“十一五”完成的,或者“十一五”启动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最值得提,我们实现了农村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张泉灵:您当过十年农村老师,您能告诉我,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样全免费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袁贵仁:我们农民的收入还是偏低,很多原来是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我们现在减了之后,一个家庭一年减少770多块钱,确实保证每个学龄儿童有学上,不交钱,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它不仅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里程碑,也是对全世界全民教育的一个重大贡献,因为九大人口大国我们做得最好。

        解说词: 90年代的一组黑白照片,纪录了贫困地区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渴望,让无数人为之动容。1986年,我国就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经过22年的努力,到2008年,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终于变成现实。全国城乡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全国农村和近一半城市还免除了书本费,并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随着“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对义务教育的关注集中到了“上好学”的问题上来。目前,我国优势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仍然突出,东西部不均衡、城乡不均衡、校与校之间不均衡。2009年11月,袁贵仁出任教育部长的第一周,就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推动义务教育均衡,推进教育公平,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泉灵:现在集中反映的问题,大家都在讨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您2009年一上任的时候,当时这个矛盾非常突出。

        袁贵仁:这个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我觉得教育部应该负有重要的指导、设计、推进的责任。第一,以发展促公平。如果机会太少了,很难公平,现在我们是加大了教育资源的扩充。第二,资源配置促公平,东西部有差距,城乡有差距,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能够得到发展。第三个,以资助体系来促公平,到现在为止,我们资助体系是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保证每一个儿童少年不因为家庭困难不能入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以规章法规来促公平。整个来说,我认为到“十一五”,我们国家教育公平政策是完整的,体系是完整的,思路是完整的,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张泉灵:教育公平的事情,我想在城市里最最典型的,大家反映最激烈的就是两个字:择校。前不久教育部给出了一个带时间表的承诺,说三到五年,先让择校费的问题不成为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所有人都看到这一条都在说,能做到吗?

        袁贵仁:我认为可以做到。解决的办法我想有多渠道,我们叫做组合拳。乱收费我们应当治理的,有了问题,查处。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治本的,就是义务教育均衡。改造薄弱学校,能够尽快提高他的水平,学校条件相应的差不多,家长们不必要又找人又花钱,又花很多时间送孩子上学,我认为这是根本。

      “高等教育鼓励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模式改变”

        张泉灵:过去的五年咱们的大学里面的整个教育状况有什么变化,有一点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就是它变大了。

       袁贵仁:变大不是“十一五”,是“十五”。十五期间,应该说我们一个重大的高等教育贡献,加快了速度,加大了规模,基本上适合国情了,到了“十一五”的时候,中央就明确提出来,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不再强调发展规模了,把钱更多地投到质量上,投入到人身上,这个高校现在是明确的。

        张泉灵:大家可能谈起高校的时候,普遍有的批评,第一就是,咱们的高校越办越像,办得没有特色,另外,高校的毕业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缺乏创造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点上,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努力用什么样的政策去调整,未来还会做什么?

        袁贵仁:高等教育我们想提高质量,办成特色,一定要通过改革创新才行。我们过去太单一,太死板,太狭窄,用一个尺子选人只能是一批人,用多个尺子就可能多批人才出现,学校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鼓励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还有管理模式的改变。

        解说词:194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2万人,到“十一五”期间,已经达到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美国多1000多万。规模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央明确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强调办出特色、推动创新。政府投入数十亿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的的“985工程”、“211工程”都在有序推进。

        张泉灵:我们特别说说职业教育。因为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这样一个制造业的大国,有技术的工人是特别特别需要的,而且这几年从招工情况来说,这批人缺,我们因此说职业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薄弱环节,从社会的理念,从整个方面的投入来说,在过去五年这方面有变化吗?

        袁贵仁:“十一五”期间标志性的成果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变化。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规模上,规模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和国家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占了半壁江山,招生的规模大体相当。之所以规模扩大的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中央采取了重大的政策,比如说中职补助,资助。还有我们突出了就业导向,就是说你梳理教育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能够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扩大就业率。所以这几年国家花了几百亿来加强职业学校的建设,包括实训基地。学校的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来满足学生们的就业创业的需要。

        解说词:“十一五”期间,两千多万职业学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中央强调,“十二五”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也能促使教育体系整体结构更加科学。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