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3年在天津举行,至少产生了百余名冠军,但在天津的大飞机项目中,为什么一个都用不了?因为专业不对口,企业不需要。”9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沈阳召开的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中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
“话不投机半句多。”鲁昕指出,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短板”就是不善于同企业对接,不会用企业喜闻乐见的方式对话,学校说的话企业听不懂,企业说的话学校又听不懂,这样怎么能够谈得拢,对接上呢?
自2002年、2005年国务院先后两次印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后,我国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职业教育模式转型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等,这些方面单由教育部门难以完成,离开了行业、企业就是无本之木。
鲁昕认为,当前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足,针对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不顺,学校办学的生机与活力不足。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首先是产教结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内容,难以深入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育建设与实习实训等全过程,影响了产业与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的对接。
其次是推进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顶岗实习中往往忽视技能训练,疏于管理,不能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目标。
第三,职业教育改革中不同程度出现了教育与市场脱节、关门改革的现象。像机械制造企业急需铸造、焊接、热处理等方面的技能人才,可设置这些专业的职业院校很少,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一部分职业院校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购置高档设备,造成产教不对接,浪费十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此外,职业院校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不强。
鲁昕说,我们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