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闲置校产用于举办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或社区教育等,是减少产权纠纷、实现保值增值的一条务实有效的途径
寻找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本报记者 柯进 高毅哲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闲置校舍,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各地闲置校产的处置举步维艰。
教育布局调整后,农村校产处置遇到哪些难题,存在怎样的误区?在各方利益久难调和的现状下,农村闲置校产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处置?为此,本报记者深入河南省虞城县和贵州省开阳县等地展开调查。11月5日,本报开设《关注教育布局调整后农村校产系列报道》栏目,已刊登调查篇2篇、对策篇1篇、经验篇1篇,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地方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对此展开分析,众多读者纷纷向本报来函来电,畅谈感受,建言献策。
布局调整后农村闲置校逐年增加
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的调研数据,2005年至2009年,安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学校共有5701所,占2004年学校数的20.42%;撤并学校校园面积2408.83万平方米,占2004年校园总面积的2.47%;撤并校舍建筑面积393.59万平方米,占2004年校舍建筑总面积的9.80%。而且,这一数字随着农村学龄儿童持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还在继续攀升。在调整撤并的5701所学校中,已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378所,占6.63%;未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5323所,占93.37%。
无独有偶。生源的减少,使“普九”时期兴建起来的大量农村学校面临着撤并。据广东省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广东省小学招生127.42万人,比2003年减少45.6万人。与生源减少趋势相伴的是,广东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农村地区相应出现了学校大规模撤并、大量校舍闲置。
全国究竟有多少农村学校因产权争议而闲置?以贵州省开阳县闲置校舍17万平方米为基准,据贵州省开阳县教育局计财股股长聂文斌保守测算,全国2200多个县目前至少有3亿平方米的农村校舍处于闲置,而其中大部分因产权争议暂时难以处置。
教育布局调整近10年,各地农村闲置校产处置现状如何?2008年10月,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依据人均GDP、人口密度、人口集中程度、人口流动状况、地理条件、交通状况、民族与文化、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等10余个指标,对全国2859个县级区划近5年来10余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走势进行分析,并对内蒙古、甘肃、云南、湖北、河南、河北、浙江、辽宁等8个省(区)的8个县(市)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县共撤并的978所中小学中,543所学校的资产划归教育部门,占55.52%;229所划归村委会,占23.42%;206所学校的资产因产权不清或其他原因而闲置、荒废或倒塌,占21.06%。其中,在划归村委会的校产中,58.52%被当作村委会办公室或会议室,34.93%被出售或出租,出售或出租的资金全部归村里所有,有6.55%被改成村里的福利院、老人活动室或宗教活动场所等。在划归教育部门的校产中,有53.96%被卖掉(或做民房或做工厂),所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布局调整过程中寄宿制学校的新建宿舍、修整操场或围墙等,还有部分资金用于归还学校在“普九”中所欠债务,其余全部归教育局统一使用。
只有46.04%用于继续办学校,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办幼儿园或教学点,还有部分用于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或做成人教育场所,极小部分被改建成学生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