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缺钱又缺人
浪淘石文学社,这个曾获“全国高校十大文学社团”之一的文学社,现在连属于自己的一本文学刊物都没办法办下去了。
2006年,文学社一共出了17期的社刊《浪淘石》停刊,这本每年一期的刊物,每本成本大概需要6块钱。
2007年,学校团委整合资源,决定将学校《浪淘石》、《春英诗社》、《太阳雨》合并,新出一刊《珞樱》,每年一期,由校内浪淘石文学社、春英诗社、太阳雨诗社三个文学社团轮流出刊。“但也就出了两期,2009年就没看到了,主要还是经费问题。”一位知情人这样告诉记者。
不只浪淘石,全国各大高校曾经风光无限的文学社团,现在都处境堪忧。80后诗人、复旦诗社第27任社长肖水坦承,他的任期内社员少得可怜。同为中国四大高校文学社之一的北大五四文学社现在也没有什么温度。五四文学社的叶晓阳介绍,虽然有胡续东、臧棣、姜涛等著名诗人做指导老师,但和学校其他社团相比,堪称门庭冷落车马稀,每年新人不超过5人。
社团的活动经费短缺是首要问题。武汉科技大学大学城文学社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文学社团的主要经费来自社员缴纳的会费,当时社团收的会费,还要上交一部分给社联,除去办活动、招新的花费,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
“不是没考虑拉赞助,以武大为例,学校现有校级和院级学生社团总计150多个,每个社团一般都有外联部,赞助商比熊猫还稀缺”,武汉大学一位文学社团负责人解释,“我们总不能在文学刊物上印上小餐馆的广告吧?而且每次能要到的钱也不多,心里感觉特别扭。”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梅南文学社的社刊《小池》,坚持自费出版了两期,社长梅高强为此垫付了1000元钱,尽管他连续两年的大学学费都是靠助学贷款解决的。
“纯文学刊物在校园里基本上看不到了。相反,各类综合性的宣传刊物却在校园里泛滥成灾,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记者团和刊物,这些社团团委一般都比较重视,经费充足,而且往往以采访学校或者学院领导为荣。”武汉某高校的文学爱好者张凯告诉记者。
“湖北省内一家古诗词刊物倒是答应给我们诗社出专版,但高昂的版面费却让我们这些学生望而却步。”春英诗社的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
文学社团难以为继的另一个原因是“社员荒”。去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梅南文学社连续招新,开始三天无人问津。在走访了西区近千个学生宿舍之后,社长梅高强有些绝望了,“竟连一个对文学感兴趣的都没有”。更让梅高强有些郁闷的是,有学生甚至问:“你是不是外校的,来骗我们去搞传销的?”
一些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也并不加入文学社。中国矿业大学2005级的方家鑫,高中时就获得江苏宿迁市首届十佳文学少年称号。他说,“参加学校的社团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现在博客、QQ空间、文学网站都可以是作品发表的阵地,文学自己就可以一直坚持。”
“喜欢文学的人都不想被束缚,加入社团以后,社团经常组织开会学习,讲的内容很空,每次还要签到,浪费时间。但如果你想获得学校的一些荣誉,还不得不去。”武汉某部属高校一位社团负责人解释,“文山会海”也使得一些文学爱好者远离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