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伊宁市教育局了解到,在发展首府的教育事业上,今年的重点除“扎实开展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外,把“完善学前‘双语’教育,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继去年9月新学期开学、市直学校全部实现民汉合校后,全市“双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向各中小学校延伸……
1995年,伊宁市开始在市第七中学进行“双语”教学试点工作。每年招一个“双语”实验班,理科使用汉语言授课,有条件的部分小学从一年级起加授汉语课,进行汉语口语训练。
2005年至2006年,在伊宁市部分小学推行1+5“双语”教学模式(一年级完全汉语授课,二年级起加授母语)。
2004年,在伊宁市逸夫小学进行小学“双语”班试点。
2007年,伊宁市成立“双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双语”教育办公室;各学校也相应成立“双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经过由市委、政府等四套班子领导组成的调研组的深入调研,伊宁市出台一系列有关推动“双语”教学的规划和意见,并决定从2007年9月起在全市推行“双语”教学。
2010年9月,市直学校全部实现了民汉合校。按照自治区、自治州关于“双语”教学的统一要求,从当年12月1日起,全市小学“双语”班开设民族语文课程。
如今,经过推广普及,“双语”教育已得到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拥护,在伊宁市各中小学校“遍地开花”。“双语”班学生与汉语班学生成绩差距逐年缩小,“双语”班各科合格率明显高于民语学校普通班,“双语”班中考、高考上线率均达100%,高考重本上线率高于汉语班。在2010年自治区对全疆初中毕业年级数学科成绩进行抽样调查中,伊宁市“双语”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给力“双语”教育 更多学生受益
2010年,市直学校实施优化整合、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我们从孩子的“双语”学习中,看到了国家给予他们的关心,也看到了“双语”教育带来的美好前景……
“双语”教学多样化
在伊宁市解放路二中旁,一块宣传展板上的“口号”引人注目:发展“双语”教育,培育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如今,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市民意识到掌握“双语”的好处,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汉语,使子女成为民汉兼通的人才。学习“双语”虽然成了一种热潮,可也有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短缺、教师队伍不稳、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一部分“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不高。
近年来,“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基层群众热心支持“双语”教学,社会各界对“双语”教学广泛认可。同时,伊宁市各乡(镇)场小学也与市级小学同步采取了“循序渐进、过渡搭桥、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及语言学习规律来安排教学计划,“双语”教学管理逐步走向成熟。
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的能力,一些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汉语课外活动,以增长师生的汉语知识。例如,喀尔墩乡、塔什科瑞克乡、潘津乡、英也尔乡组织开展的“双语”教师讲课比赛和“双语”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民汉教师结对子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使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学的手段更加注重科学和多样化,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民汉师生亲如一家
去年3月,伊宁市第一小学顺利完成民汉合校工作。之后,该校各族教师、学生和家长用真心和真情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校园里处处都能看到各族师生亲如一家的动人画面。合校后,该校五年级3班学生叶敏身患白血病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校党支部书记再那甫在第一时间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并带头捐款300元。随即,为叶敏同学捐款的活动在校园掀起了热潮。叶敏同学的父亲,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没有流过泪,可当用双手接过全校2000名师生捐赠的13299元钱时,眼泪竟夺眶而出。全校各族师生累计为叶敏同学捐款达2万余元。
记者日前在伊宁市第九中学某班看到,各族学生在课堂上不分民族、热烈地讨论习题。汉族学生能用维吾尔语讲一些基本生活用语,少数民族学生则能够用流利的汉语与汉族学生进行交流。这是“双语”教育和民汉合校后所取得的成果。
如今,伊宁市的许多学校都组建了“友谊班”、“友谊中队”、“友谊小队”,民汉学生、民汉师生间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触机会多了,相处时间长了,各族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双语”教育前景广阔
努尔古丽是“双语”教育的受益者。通过4年内高班的学习和4年的大学生活,眼下的她已经是伊宁市英也尔乡的一名“双语”教师。说起“双语”教育给她带来的变化,她十分感慨:“如果当初没有学习汉语,我就走不出偏僻的山村,也走不出伊宁市,更别说走出新疆上学了。所以,家乡的‘双语‘教育促使我成才。而当一名‘双语’教师回报家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伊宁市八中学生家长买买提依明·吐尔地对记者说:“汉语是我们的国语,不会汉语就很不方便。学习汉语,不仅可以与汉族同志更好地沟通交流,还能获得更多信息,甚至能走出新疆到内地发展。”
对“双语”教育,教师王江燕也深有感触:“自从孩子们上过‘双语’小学后,家长们发现孩子变了,平时不听话的、和爸妈吵架的、瞎闹的孩子都变乖了。孩子们回到家自觉地做作业,还帮家长做事情。除了学习汉语,孩子们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今,伊宁市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市民认同“双语”教育。伊犁州党委常委、伊宁市委书记李宁平曾指出,要把“双语”教学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扩大“双语”教学覆盖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