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双语”教育促教育均衡发展
谈及伊宁市“双语”教育,主抓此项工作的市教育局副局长玛依拉介绍,伊宁市始终坚持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眼下,伊宁市的“双语”教育已延伸到学龄前儿童。同时,力求培训有实效、教学有质量,不断健全“双语”教育体系,努力扩大“双语”教育覆盖面。目前,全市公立学校有“双语”教学班595个,占到全部教学班的三分之一强。
按照科学布局、规模办学、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中小学民汉合校。伊宁市原有24所公立中小学校在建校初期或发展中已平稳过渡为民汉合校,从一年级开始在具备语言条件的学生中实行混合编班。
伊宁市“双语”教育取得的实效为实施民汉合校奠定了基础,而民汉合校又提高了“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少数民族民汉兼通人才夯实了基础。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实行“双语”教学以来,“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成绩较往年有较大提高,并带动提升了其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双语”班学生与汉语班学生的成绩差距逐年缩小,各科合格率明显高于民语学校普通班。
如今,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支持“双语”教育,使“双语”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伊宁市“双语”教育推行15年来,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少数民族家长对“双语”教育教学的需求空前高涨,一部分少数民族家长选择直接进入汉语学校就读,使汉语学校人数逐年增加。
“双语”教育的点滴经验
○伊宁市第一小学:
一小于去年3月顺利完成民汉合校工作。
一年来,通过开展“双语”教师推门课的听评工作,根据听课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与教科室协调制订相关的帮扶计划,以规范“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对民族语言班授课和“双语”班授课的教师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定计划、定内容的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培训,提升“双语”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同伴互助的实效性,开设民汉结对子师徒置换课和民汉结对子师徒“同课异构”赛课活动。组织开展学生间互写信、传扬民族团结故事,民汉学生节日互访,“红歌”大家唱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故事、童谣征集和演讲比赛等活动。
同时,将《伊宁市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排入课程表,每班每周一节课,有专任老师任教。晨读时,“双语”班里由一位汉语“小老师”领读。打扫卫生时,汉语班和“双语”班协同作战,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去年10月,一小顺利通过伊宁市民汉合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验收。
○伊宁市第七中学:
去年3月,原八中初中部与原七中初中部整合,成立了初级伊宁市第七中学。
合校后,学校将普通话作为各种集会活动的通用语言,在学校集会和教育教学等活动时坚持用汉语交流。将教研组进行合并,除维吾尔语语文、汉语组、“双语”历史、地理、政治、外语,其他学科教研组民汉都合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求“双语”部教师都用汉语备课(除少数民族语文课外);上课时除少数民族语文课外,其他课(特别是理科)要用汉字板书;准备各种资料时,要用汉字书写;“双语”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及理科教师,必须选一位同学科的汉语教师结成互学对象,每个学期互相听课不少于30节,并亲自签名;“双语”教学班的数、理、化、生物专业等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以上的校或市级公开课。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七中“双语”教学成绩明显上升,上学期三个年级10门主学科成绩靠前。
○英也尔乡中心小学:
英也尔乡中心小学是一所集维吾尔、汉、哈萨克三种教学语言为一体的民汉合校。近年来,该校“双语”教学的普及面年年扩大。学校通过组织汉文组、民语组、“双语”组开展“互听互评”、“一课两上”、“青蓝工程”、民汉教师结对子等活动,提升了“双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了各族教师之间的团结。
学校成立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认真上好每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并利用重大节日、主题班队会、每周国旗下讲话、主题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简报、标语、文艺节目及20米长的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宣传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五观”“五爱”和“四个认同”教育,加强了各族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
学校还对3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教师组织开展每天3个汉字、一周一句话、每星期集中学习4小时、每月一测试的校本汉语强化培训活动。
○巴彦岱镇中心小学:
巴彦岱镇中心小学于2005年7月由民、汉两所学校合并而成。从2005年起,该校连续5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双语”学校。
教学中,全校采取民汉混合编班,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学校设置了6个民汉混编的年级组,音、体、美教研组选用业务精通、懂“双语”的教师担任年级、教研组长,分学科(数学、语文、汉语)民、汉教师互相听课,这些举措为相同学科的民汉教师搭建了相互沟通的平台。
为强化“双语”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着重进行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工作。通过学生看图说话或画出自己所想的故事,再用汉语表达出来,有效提高“双语”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二年级“双语”班开展用汉字卡片让学生拼一句通顺的话、再读出来的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不断说出完整、通顺的句子;一到六年级民汉班级结对子,汉语班级学生每天为结对子的民语及“双语”班领读词句或课文,以锻炼少数民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每周开展一次学生有奖读说(如讲故事、唱歌、朗读等)比赛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如今,“我们是一家人”已成为师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记者陈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