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个个人博客到150所学校
2011年10月起,上海市野保协会派联系人,在复旦附小、闵行中学、虹桥中学等150所野生动物保护特色学校开展自然笔记生态教育实践。然而,在数年前,自然笔记仅是一种没有多少受众的小众游戏。
芮东莉曾是早期不到10名自然笔记作者之一。她把作品发到生态爱好者的BBS,引来网友称赞。不久,BBS人气低迷,倒闭了,她转战个人博客。当时,只有几十个人访问她的博客、欣赏自然笔记作品,“有人把这当做一种‘文艺范儿’,没人想到这与生态宣教有关。”
2010年底,芮东莉第一次找到了大批受众,她应邀到某家生态庄园带100名孩子开展自然笔记实践。她紧张啊,拉婆婆做观众,演练了几十遍。她记得当时的情景:“我就画了几种树叶,让孩子们去找。结果孩子们玩疯了。”
为自然笔记带来更多参与者的是上海市野保协会。协会不仅请芮东莉到各所学校指导,而且牵线搭桥,为孩子们到郊野公园寻找自然提供方便。比如,去年,部分学校参加了上海植物园的Bioblitz探究活动。(Bioblitz,指在限定区域、限定时间内找出并记录尽可能多的物种。)此外,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帮助下,“完成一份自然笔记”还进入了上海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课本。
为自然笔记培养“对路”的老师
引导中小学生成为“受众”,为推广自然笔记打开了局面。可是,要让自然笔记真正起到生态教育功能,老师一定得要对路。芮东莉说:“有些老师把自然笔记等同于美术写生。谁画得好、画得漂亮,就认可谁;孩子埋头作画,老师不管不问。这样不行。自然笔记是记录,但更重要的是探究。”野保协会也表示,在其组织的评比中,既会考虑艺术感觉,也会考察孩子是否加上测量数据、细节特写,尤其是,有没有自己的感受或疑问。
芮东莉说,好的老师具备两点。首先,因材施教,给予孩子足够时间接触自然:“比如说啦,学前幼儿很难集中注意,可以让其采集树叶,做些简单的事,享受接触自然的愉悦。三四年级学生好奇心最浓烈,可以让他触碰会蜷缩的西瓜虫、寻找鼻涕虫发亮的痕迹,做些可以动手的事。”其次,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探究、提问。“为什么冬天的花都是黄色?”“为什么同样是螳螂,身材大小不同?”老师暂时回答不了,没关系的,可以让孩子翻书探究,可以请专家来做解答。
为了培养“对路的老师”,去年4月,上海市野保协会开设一期“生态导赏员”培训班,增加了“自然笔记入门”课程,培训班聘请芮东莉作为教师。迄今,培训班已向社会、学校输送20多名导赏员。目前,芮东莉已将她的自然笔记实践经验汇集成书,准备出版一本属于中国乡土动植物的自然笔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