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一所农村小学的教育开拓:爸爸老师和妈妈老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小蕙 编辑:王菲 时间:2014-04-18


一所农村小学的教育开拓

  ——一所农村小学的教育开拓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市、县、镇乃至小小乡村,都在上演着相同的壮观一幕:各小学校门口,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叔婶乃至朋友、保姆组成的接孩子大军,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学校铁桶般围住。一时间孩子嚷大人叫,汽车喇叭乱响,交通为之堵塞,行人避之唯恐不及,不明就里的外国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件……

  然而,在深圳凤岗镇的油甘埔小学门口,却是别一番景象:只见两位成年人和几位小学生,安静地站在门楼下,微笑地注视着孩子们有秩序地离校。成年人身上穿着黄色和绿色的马甲,上面印着醒目的大字:油甘埔小学家长义工。是的,他们都是自觉自愿来为学校服务的学生家长,在他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自信、自豪、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幸福感,如灿烂的阳光一样,瞬间就照亮了我心灵的每个角落。

  “家长义工”,从此走进了我的心间。

  (1)

  “油甘埔”,多么乡土的一个名字,果然就是一所乡村小学。即使它头上顶着的“凤岗镇”,一眼看去也非城市之域,而是地处深圳市区和东莞市区之间的一个乡土的镇子。

  再往远了说,三十多年前,如今已高楼林立、响彻中外的深圳,也不过就是一个小渔村。

  这就注定了深圳——东莞——凤岗——油甘埔的人员构成,无疑,是少数的原住村民加上绝大多数的外来打工者,几乎清一色的全部来自乡村。

  他们为深圳——东莞——凤岗输送了源源不绝的人口红利,也把自己的青春、汗水,对生活的热望和人生理想,全都信赖地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年年岁岁,很多人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落地生根,婚嫁生子,成为“新东莞人”,他们的孩子成为“出生地:广东”的“新东莞人”。

  这就注定了油甘埔小学的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他们操着粤语、赣语、湘语、鄂语、桂语、滇语甚至豫语、冀语、晋语、陕语等等,一起念着“床前明月光”的时候,常常互相笑作一团,可想而知老师的教学难度有多高。而他们的家长呢,带着更地道、更浓重的家乡方言来与学校打交道时,更可想而知,毛秀蓉校长有多么难以应付。

  当漂亮、秀雅的毛秀蓉校长怀揣着一颗爱心,热情奔放地来到学校时,校园里出现的一连串镜头,让她刻骨铭心:

  【镜头一】:优秀教师张老师被家长打了!竟然是因为张老师给这位家长的孩子补习功课,留堂晚了一点。

  【镜头二】:年轻的实习生李老师被一个家长带着八条大汉,在课堂上打了!原因是因为孩子上课时处处与老师作对,搅得全班无法上课。李老师忍无可忍,搡了孩子一下。

  【镜头三】:一个孩子在游戏中,被同班小同学不小心划破了一点皮,家长竟要求赔偿1万元现金。

  【镜头四】:一个孩子偷了妈妈的100块钱,被父亲吊起来打至重伤。

  ……

  改变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刻不容缓!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念及教子方法刻不容缓!突破口在哪里呢?经过调查研究与苦苦思索,毛秀蓉决定:先从成立家长委员会入手。

  家长委员会成立之初,遇到了不小的阻碍。首先是来自教师们的疑虑,他们担心,一是会给自己的教学工作找麻烦,二是会占用自己的时间;家长方面也有疑虑:小孩子上学,天经地义是交给老师管教的,学校不是想把责任转嫁到家长身上吧?

  参考国际上的经验,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欧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家长主要通过专门的家长教师协会这一政府承认的专门家校合作机构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学校、社会以及任何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作出影响儿童的决定前,支持并为儿童代言,帮助家长掌握养育和保育儿童的技能,鼓励家长和公众参与公立学校的教育,做好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工作。在英国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法国有“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协调人制度”,等等。

  (2)

  根据我们中国国情及凤岗镇的地域实情,毛秀蓉校长先从具体人、具体事做了起来:

  ——聘请书法名家张东胜、吴伙明每周到校给书法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油甘埔小学在凤岗镇少儿书法大赛中获得了佳绩。

  ——聘请张碧梅、刘小燕、刘桂芳、李依梅等女家长,每周来校给山歌兴趣班的孩子们教唱客家山歌,传承客家文化。

  ——聘请凤岗镇文广舞蹈培训班的熊珍珍老师来校为孩子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聘请快乐幼儿园园长和老师教孩子们跳舞,并在凤岗镇舞蹈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聘请东莞市实践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的教官来校为孩子们训练升旗、队形、队列、广播体操、安全演示等项目。

  ——聘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赵刚、王大龙、王玲等专家,来给家长和老师们讲课……

  榜样的力量无穷。很快,毛校长和老师们就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一点点地起了变化。先是那些义工家长的孩子,变得更开朗、大方、活泼;后来是更多孩子回家都去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渴望他们也来学校做义工。在孩子们眼里,能穿着“家长义工”马甲,登上学校讲台或站在校门口执勤的爸爸、妈妈,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神气的人!

  家长们的脸上也渐渐生出笑意。过去,他们跟学校的关系是复杂的,生疏、疑虑、惧怕而又蛮横,既不了解老师们的辛苦,更不理解他们的内心。通过亲身到学校参与教学活动,亲眼看到老师们为每个孩子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更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家长们不仅深受感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甚至拿学校的事当自己的事,主动地做,有深度地做,有创意地做,有责任心地做。

  老师们的内心也起了波澜。从过去怀疑、被动地接待家长们,变为开门纳言,温情拥抱,真心欢迎家委会的成立,放手把一些琐事交给家长们去管理,自己则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教学中了。

  中国民谚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是血肉之躯?交流的作用在于沟通,当心之闸门打开之后,老师与家长之间、与学生之间,就蓝天丽日了,就阳光灿烂了,就百花绽放了。

  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开始稳固提高,优秀率像冲向沸点的红线,眼瞅着往上飙升。

  家长义工的参与,初试成功。一直在做跟踪研究的毛校长,却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3)

  四年级学生小A天天迟到,无论怎么批评、教育、启发、警告,都没用。最后大家都已形成了习惯,他不迟到反而成为“不正常”。

  经过了解,毛校长得知,问题出在小A的母亲身上。他父亲办企业整日忙,他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在家的“工作”就是吃、喝、闲呆着,用以打发时间。因此,她每天都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孩子能不迟到吗?

  改变学生必须从改造家长做起。毛校长就去上门家访,想要动员小A的母亲也来学校做义工。

  女人一听脸就红了,因为昨天她还在编派其他家长义工的不是。支吾半天,她推托说:“我除了吃东西,化妆,买衣服,其他什么都不会。”毛校长亲切地说:“那没关系,你先来学校陪读吧。上课坐在孩子身边,下课跟他一起活动,愿意做就帮其他家长扫扫地,这些你总归都能做的。”

  母子俩一起来上课,就不好意思再迟到了。一个学期后,小A进入了优秀生行列,他妈妈也成了家长义工积极分子,从他家的小楼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