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课间,孩子们用手语交流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回归社会”
下午的心理课上,性格开朗的郑娟老师和学生们轻松地聊天,沉闷的课堂也变得热闹了一些。“是不是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郑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打着手语问学生,夸张的表情像是面对着一群小孩子。学生们思考着,沉默着。“当然不是。大学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但是即使我们没考上大学,也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千万不能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郑老师说话时的欢乐感染着学生,他们的脸上也露出轻松的笑容。
“和普校不同,我们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该校副校长李薇说。目前,该校有从小学至高中,共3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职员工。李薇介绍,家长对待这些特殊孩子的方式往往走向溺爱或不闻不问两种极端,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因此学校便担当起更重的担子。李薇说:“对于年纪小的孩子而言,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教给孩子知识的目的也是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更好地生活。”
丁丽辉介绍,以往毕业的学生中,很多都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城市,“不论是做程序员,还是搞动漫设计,学生们在外面都能拿到四五千元的月薪,比我们老师还高。”
丁丽辉觉得,大概是因为有家长和老师们爱的滋养,孩子们在出校门之前都是乐观向上的,出校门刚踏入社会的那段时期却将面临各种挫折和挑战。“好在大多数孩子都能适应,最近去希尔顿酒店工作的孩子刚刚被评上星级员工。”丁丽辉自豪地说。
>>>>评论:关注特殊教育就是提升教育的责任
残疾儿童上学难题多次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去年12月,珠海一中学生因患自闭症上课经常闹事,致使其他家长担心该同学影响自家孩子,联名阻止其与孩子同班,学校也不让其进校门。事实上,在广东不少地区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家长大多只能默默接受。如果普通学校拒绝接纳残疾儿童就学,或者接纳后不能提供相应的特殊教育,家长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如何让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是家长无能为力去面对、解决的难题。
由此不难看出,政府有责任去解决残疾儿童的求学难题,不能因为残疾学生、家庭的数量少就掉以轻心,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要求普通学校有责任接纳这类学生,而没有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计划。可以说,提升特殊教育就是提升教育的责任,当一个地方能够把教育的关怀切实送给这些特殊儿童少年时,教育无疑就会负起应有的责任,并且把这些责任一一落实。因此,相关责任部门需要切切实实地实施《佛山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切切实实地把教育关怀送到这些家庭的手中。(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