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可能会离开
“她现在班上没有一个人辍学。”提到钟春婵,王耀华对她的赞赏溢于言表。春婵则说:“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如果有这念头(辍学)就掐死在萌芽状态。”
在初三(1)班教物理的杜老师对钟春婵的坚持特别欣赏,“因为年轻,她的教学思路总是很新颖,像数学这种枯燥的知识她都能讲得绘声绘色的,我们其他老师也会跟着她学习。”
但春婵也有不少困惑。目前春婵还是初中二级教师职称,“班主任的补贴只有65元。我曾经特爱买书,但回老家后就很少了,镇里没有大型书店,我刚来从教的时候自己买教学参考书,很多同事笑我自己掏钱买书很傻。”
当年与春婵一同毕业的同学有些现在在深圳教书,“每月大约有1万元,即使是在梅州的也有两三千元。”除了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更让春婵感到痛苦的是教学环境的巨大反差。不久前从深圳学习回来的她感受特别深刻,“那里有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更重要的是那边的教学观念,这里是没法比的。”
面对这次采访,春婵总说自己做得不够好,“我的热情在这两三年也在慢慢地减退,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没以前那么积极了。”春婵害怕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越来越“懒惰”,她还记得不久前离开的老校长对她说的话:“年轻人就需要努力,不能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对此,春婵对记者说,“如果有机会走出去,我可能会离开。”
之前,有些能力的年轻教师都走了,学校也想挽留,但最终还是“不敢留”。“农村学校都得靠财政拨款,经济条件、教学环境和城里差一大截,我们怎么可能留得住?”副校长王耀华也只能面对现实。
记者手记
农村教师如抽血般流走
钟春婵的苦恼令我想起电影《凤凰琴》中提到的一句话,“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不在于把学校建成当地‘最漂亮的建筑’,而是要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待遇收入低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农村优秀教师如同“抽血”一般从乡村流向城镇。好教师流失了,留下来的师生普遍缺乏自信。渴望高素质教育人才的乡村,拿什么来留住那些骨干教师?
中国800万乡村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石,他们的流失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挑战。现在的钟春婵还不愿放弃她的乡村家庭教育,“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去学习了家庭教育,我也是在收获,不是吗?”作为村里唯一的全日制师范本科毕业生,钟春婵拥有属于年轻专业教师的热情、理念,她的到来原本给这片封闭的土地带来生机和希望。如果她坚持不住也走了,村里的孩子怎么办?
为了农村,为了农民和他们孩子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身心,如何留住他们,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记者 周豫 刘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