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中教育围绕考试or学生? 高中生绕不开应试?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0-10-14

       “学习的核心是要有想法、要有发现的眼光”

        郭祺、杨粤祺、张慧云、张毓莹是深圳中学国际部高二年级学生,一年的非应试高中让他们感触深刻。

       “以前老师上课非常不喜欢学生打断自己,所以,刚到国际部,任外教抛出问题,我们都安静地坐着,不去回答。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已习惯和老师在讨论中学习,也能勇敢说出‘我不同意’,以前我根本不会想到这么做。”郭祺说。

       “外教老师让我们通过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强调‘用你的论据证明你的论点’。”杨粤祺说。

       “以前我们需要做大量练习题,培养的是惯性思维和解题思路。外教老师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挖掘,很难,通常要做4、5个小时,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慧云和张毓莹的感受非常一致。

        这些高中生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作业有挑战性,熬个通宵也愿意,可就怕枯燥和重复。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不输于外国,捧回学科国际大奖已不是新鲜事,然而,一到大学,中外大学生差距明显拉开,究其原因,中外对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同认识,是导致差距的原因之一。(记者 王庆环)

        以美国为例,“大部分美国学校是以‘在21世纪生存下来的技巧’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加拿大籍华人,毕业于耶鲁大学英国文学系,北大附中国际部项目负责人江学勤说,“这些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二是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三是团队合作精神;四是沟通和交流能力;五是乐趣,让孩子们乐于学习。”

       其实,这些在中国并不陌生,甚至正在得到大力提倡。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东西并没有得到更多贯彻。

        在中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高中生只有一条:只要把功课搞好,其他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西方一些国家,高中生除了要完成学业,还要去打工、做义工,参加社团活动,要有擅长的体育项目。如此培养出来的美国高中生和每天“两点一线”的中国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表现自然有很大区别。

       “高强度的应试式学习,败坏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胃口,培养的是懈怠、懒散、不投入,最终虽然考上大学,但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无论如何也补不回来的。”王铮说。

       “中国高中生在学习方式上是被动式的,他们被安排了过多的课程,甚至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去思考。”江学勤说。

        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特级教师张思明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美两国学生去玩过山车,美国学生说,过山车的变化可以用微积分来表达。中国学生没几天就用微积分做了数学建模交给老师。老师问是谁做的,中国学生说是他,老师又问,谁提出了这个想法,美国学生说是他。老师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作业,美国学生得80%的分数,中国学生得20%的分数。”

       “学习的核心是要有想法、要有发现的眼光。”张思明说。

        北大附中国际部目前进行的探索必然会对其教育改革有所推进,但记者认为更有价值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再次提醒我们去深度审视:教育究竟是围绕考试,还是围绕学生一生的发展?(记者 王庆环)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