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书读”到“读好书”新跨越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解读浙江教育规划纲要
■本报记者 朱振岳
刚刚颁布的《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蓝图: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届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名校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浙江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名校
记者:请问,浙江教育规划纲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刘希平:尊师重教,在浙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浙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结合,终身教育抓体系,积极实施了农村教育“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基础教育持续在全国领先,职业教育跃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成为全国发展步伐最快的省区之一。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目前,浙江教育已从整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进入了“读好书”的新阶段。
展望21世纪第二个10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部署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面对着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浙江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艰难爬坡阶段。应对国内外挑战,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浙江必须超前谋划教育,全力抓好教育。强省必先强教,浙江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名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科教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推动浙江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浙江制定了面向未来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
记者:浙江教育规划纲要将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读好书”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刘希平:从“有书读”到“读好书”,今后10年,浙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从浙江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切实坚持和践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协调、增强活力、强化服务”的工作原则,大力加强教育强省建设,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和完善“理念先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保证、体制灵活、科学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进一步说,就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教育,形成更广泛的公平教育,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健全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全面实现浙江人民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