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浙江教育规划纲要包括总体战略、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改革和开放、领导和保障6个部分,通篇贯穿了“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主线,突出了“公平、质量、协调、活力、服务”,对浙江今后10年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安排。
亮点之一,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在“总体战略”中,浙江规划了“两步走”的教育现代化10年目标进程,并第一次从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办学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技术条件、教育体制机制等6个维度对教育现代化目标作了细化,提出了6个方面的子目标。6项子目标立足于反映浙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紧扣下一步浙江教育发展面临的质量、公平两大中心任务,体现了信息化、国际化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凸显终身教育以及改革创新的理念。
亮点之二,始终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开放。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才能全面加快浙江教育现代化进程。浙江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后10年7个方面教育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包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积极扩大教育开放。
亮点之三,重在内涵建设,对不同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特别提出要大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同时,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名校
记者:浙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5到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浙江将如何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刘希平: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强有力的领导和保障作为前提。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我们从四个方面构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教育支撑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在全省面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开展教育现代化达标评估活动;二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突出增加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确保到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超过中央核定的21%的比例;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省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所有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校校通”、“园园通”;四是提高依法治教水平,重点开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产学研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链接
近年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务实工作,紧紧围绕“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服务转型升级,转变育人模式,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新的发展。 名校
2010年,浙江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为97%,全省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超过9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为99.99%。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99.88%。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为97.97%,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5%,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14%。全省普通高考录取新生25.3万人,高考录取率为8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
《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