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俞磊老师作客台州人文大讲堂推荐书目
读得丰富才能写得流畅
抓住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期
每学期,学生的寒暑假语文作业里都会有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家长也希望孩子多读些课外书——但是怎么读,读哪些书,阅读会有哪些效果,这些问题也经常困扰着家长。
上周,我市人文大讲堂请来了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研室写作教师、温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俞磊老师,对于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他有着独到的看法。
在小白板上,俞磊画了3个圈中圈,最中间画上了五角星——这个五角星代表写作能力、写作意识与写作技术的建立。写作背景下的阅读体系,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直接到间接的环状体系——内环,是离写作语言和技术最近的一环,为学生同龄人的习作;中环为各种杂书、杂志、报纸,以扩充学生的视野为目的;外环为各种名著,目的为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内环阅读:最紧迫的阅读
关键词:同龄人作文
推荐:新概念作文选
选择的习作是有讲究的,其语言要求具有张力、质地、智性与滋味,目标是建立或改造语言。
但是,同龄人的习作虽贴近孩子,容易引起共鸣,可这类作品因为缺少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因而读起来显得有些乏味,所以,此类阅读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或半强制性的色彩。
“我推荐的是历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尤其是前两届的。”俞老师说。
俞老师在多次的写作教学实验中发现,阅读“新概念作文”的学生比不阅读的学生更容易建立或改造自己的语言,因为是同龄人的作品,讨论或抒发的均是他们自己的心声,学生倍感亲切,对“新概念作文”式语言的模仿或借鉴也来得更直接、迅猛。“每天看一篇,语感很快就出来。”
俞老师提醒说,内环作品的阅读不可太快,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精读、细读和悟读。细细品味作品中有弹性、有质地、有滋味的语言,感受作者别致的思考方式,有意识地学习描写、切入、层次等写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