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在孩子心中播下经典的种子
来源:石家庄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9-23

       传承传统文化(上)

       本报记者石雅彬/文张震/图

       出场嘉宾

       刘良业(省教育厅史志办原副主任,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协会秘书长,作家、诗人)

       冯荣光(河北省教科所史志室原主任、高级教师,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协会副秘书长)

       新学期开学伊始,“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便引发广泛关注,一场关于传统经典去留的大讨论随之展开。人民网9月2日发表题为《上海小学课本删除古诗:减负还是减传统文化》一文,还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心里不储存着几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还是中国人吗?”“删古诗不是减负是瞎折腾”……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是必经之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从而更好地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

       国学热乱象待规范

       记者在某知名图书网站输入“国学”进行搜索,结果搜出5万多种相关图书资料,其中仅仅启蒙类读物就有3千多种,这些品种繁多的读物,令人眼花缭乱,别说孩子们很难选择,就连家长和老师也往往无从下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都没有统一的国学教材,学校和社会国学班使用的教材种类繁杂,对于各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哪种程度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市各中小学选用的传统文化教材同样品种繁多。一些家长表示,希望能够由国家统一编纂国学教材,这样一是可以规范阅读,另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阅读范围也能有所界定,避免孩子对于所读传统经典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

       汉服热、私塾热、成人礼……这些国学热的伴生产品,如今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不再吸引惊诧的目光,学生们穿着汉服在国学堂里诵读经典,这样的场景在近些年并不鲜见。然而这些表面化的场景背后是否真的都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精华还是糟粕都照单全收,抑或甚者在国学的旗帜下行盈利之实,造吸睛之势,这些都有待相关部门的政策规范和甄别。

       冯荣光说:“上千年发展而来的国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穿越时空,照耀古今。学习国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更是一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再教育过程。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才是永久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特性,让我们更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多一些言传身教

       少一些形式主义

       国学是我们国人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近些年,国学教育在我市日渐受到重视,不少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或者传统文化课,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将传统文化作为办学特色加以发展,不少家长也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

       但是,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某小学的几名小学生后发现,他们大多能脱口而出背上几段《三字经》、《弟子规》等,但是细究其中具体含义,只有少数人能讲解文中的一些典故,而大多数人只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阶段。

       据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的国学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本校的语文或品德老师兼任,一种是外聘的国学老师。“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也有限,就很难给学生们深入讲解。”刘良业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都停留在让学生诵经、背书这一层面上,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尚不能够达到深入解释、重点讲解的水平。

       我市某区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国学,更多的是对记忆力和语感的训练,到了高年级才能进行理解性的教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背诵国学经典文章,可以提高识字量,增强记忆力。某校一位初三学生说:“小学背过的国学经典都不记得了,可是现在背课文很容易。”

       “让学生诵读传统经典是必要的,因为许多传统经典必须通过不断诵读、记忆,才能印刻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终身的文化财富。”刘良业说,“但是仅仅诵读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深入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将其为我所用,真正地融入自己的思想,让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内涵,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样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逐步提高。”

       一位小学校长说,传统文化作为专门课程,在推行上也有难度,因为目前许多中小学语文课都是程式化教学,为了应考而教学,搞标准答案,缺乏个性化讲述,学生们很难从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美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要想全面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保障机制、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刘良业说。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