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冯荣光说:“学习传统文化,先要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因此我们教授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从家庭生活入手,潜移默化地用传统文化精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和社会是学国学的主战场。
荣文婧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背《弟子规》,“当时是我背一句他背一句才肯学,逼得我也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荣文婧说。一边背,她一边把《弟子规》里面的典故以讲故事的方式,慢慢教给孩子,同时她自己也以身作则,《弟子规》要求孩子的同时也约束着父母的言行,“渐渐地,孩子身上起了一些变化,他似乎比同龄的孩子更加谦恭有礼、懂得分享、诚信和孝敬。”荣文婧说,“我觉得学习国学,必须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如果只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学了也白学。”
刘良业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最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必须遵循经世致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让那些经典故事、典故成为我们日常言行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国学、传统经典不应该只是躺在冰冷的图书馆里,而是扎根在每位国人的心中,在国学热不断发酵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今教育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记者走进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协会,请专家解析如何让传统文化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专家推荐阅读书目
在小学阶段,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以《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主,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在小学高年级,则以《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主,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
在初中阶段,可以选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诸子等,体味经典所具有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在高中阶段,可以选读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并了解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