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刘务才-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探究
来源: 作者: 编辑:AAA 时间:2008-12-22

(2)认知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

①过分相信某一感官的作用,如过分相信视觉,导致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感官全方位观察事物;
②把无确定根据的假设作为事实接受,影响创新,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③把错觉当作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把事物的假象不加分析进行接受;
⑤过分相信书本、权威、大众传媒,不进行理性思考加以接受;
⑥过分相信以前的成功的方案与策略等等。

2.心理因素

(1)情感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

①担心出错而不涉足新领域;
②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无知而不敢问、不善问,导致错过研究新问题的机遇;
③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而不愿把自己独辟蹊径的想法表达出来;
④对探索未知恐惧;
⑤害怕失败;
⑥对老师和同学的畏惧与不信任,不敢提出新观点等等。

(2)意志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

①想问题办事情缺少顽强的意志,不能持之以恒;
②想问题办事情缺少意志的果断性,狐疑不决;
③想问题办事情缺少意志的自制性,不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波动等等。

(3)兴趣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

①兴趣广度不够、兴趣狭窄,思维受到限制;
②兴趣深度不够,不能集中时间、精力思考深入研究;
③兴趣稳定性不够,未进行深入思考研究便转移到其他方面等等。

(4)性格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

①性格孤僻或过于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久而久之,由于缺乏系统表述和得到评价与认可,创造性受到影响;
②骄傲自满,满足于现状;
③情绪波动过大;
④从众附和;
⑤急于求成,过于渴望答案,直接等待老师交待答案或翻看现成答案等等。

3.环境因素:

(1)家庭教育环境

具体表现为: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实施的是“顺从”教育,把“听话”视为好孩子的最高标准,孩子从小想象力、创造力就遭到封杀,使孩子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2)学校教育环境

具体表现为: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考试评价以教学大纲、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把教学大纲、教材奉若经典,甚至是评判各种问题对与错的惟一标准,教师则是知识的权威,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

(3)社会环境

具体表现为:

①所处区域生活环境普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负面影响;
②新想法总是得不到支持转化为行动;
③具有一定冒险性的创新想法或行为受到惩罚;
④由于提出新观点、新办法等遭到打击。

(4)文化环境

具体表现为:
①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质询、提问、反驳是不礼貌的;
②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对老师的内容、书本提出质疑是不谦虚的表现;
③受传统文化影响理想过于实际;
④受传统文化影响缺少冒险精神。

    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努力:

    1.学生自身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要有积极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的习惯;学生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积极思考;学生要注重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要通过经常运用幻想、联想、类比、直觉等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学生要培育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学生要努力培养开朗的性格和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设环境。学校要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支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提供舞台。家庭和社会也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构筑一个认同的大环境。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