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30年高考改革进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至少有14次改革。如果计量标准更细化,把各地的实验也加入其中的话,起码有22次(种)改革,具体而言可分成以下四类:
一是那些留下的、我们至今还在享用其成果的有9项:1984年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1985年开始的高考标准化改革,1994至1997年的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1999年开始的网上录取,1999年的高校扩招,1999年开始探索的“3+X”科目改革,1999年开始的英语加试听力,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婚姻限制,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由每年的7月提前到6月。
二是那些消逝的、成为历史的有5项:1981年固定下来的文科考6门、理科考6门的“六七模式”,1977年部分省市高考预选改革,1991年的“三南”(湖南、云南和海南)高考科目改革,1985年开始实行的会考在多数省份已经名存实亡,从1994年开始的会考基础上的高考 “3+2”科目改革。
三是那些经历曲折和反复的、从终点绕回到原点的有3项:1984年开始实行保送生制度,1999年后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2000年开始的春季高考多数省市已放弃;2002年广西的本、专科高考分考只实行一年。
四是那些指向未来的、尝试还在进行中的有5项:2003年的自主招生,1985年始于上海、2004年推广的分省命题,2005年上海开始实行的高职高专单独招考,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面试录取,2007年四省区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时间截至2007年)
摘自厦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所著的《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