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张瑜:校园里的“铁线蕨”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3-08-09

  教育学生就是“做针线活”

  “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就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张瑜的一个原则。

  “教育学生就是‘做针线活’,一针一线都要细心,要对准,才能穿针引线。”张瑜的教育理念质朴而实用。

  “孩子们苦啊,有的早上四点就出发上学,特别是冬天、下雨天,学生娃儿常常是满脚泥泞,看了真让人心疼。”最让张瑜心疼的是,每年11月至来年2月,天气寒冷,有一些孩子依然光着脚板来上学。这些孩子9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千里之外,收入微薄。

  尽管出生在农村的张瑜上有父母、祖母,下有女儿,负担很重,但面对困难学生,她却是那样的大方慷慨。

  2001级2班的李勇因家中天灾人祸面临辍学时,张瑜为其支付学杂费等560多元,而当时她的月薪才200元左右。

  2005级1班的向力,两岁时母亲喝农药自尽,父亲外出打工音信全无,后来家中又遭火灾,房屋被烧得精光。向力初中三年,除去学校和上级的各种补助,其余费用张瑜全包下了,给他买衣服、文具等,累计1500余元。

  家住清凉三村的龙彦,父母远在他乡,一个人留在家里读书。张瑜每逢双休日就让龙彦吃住在她家,给他洗衣、洗头、加餐,关怀备至,就连回娘家、赶集也带上龙彦。

  这无数的“针线活”,张瑜大都不记得了,但是她的学生和同事却都记得,记得她关切的眼神、甜美的微笑、真挚的鼓励。

  “瑜姐的‘针线活’做得好。”中江县教育局局长吴润贤对记者说,“我们教育系统的同仁和当地百姓现在都称呼她‘瑜姐’,名声传得远了。”

  现在,清凉中学不乏家住中江县城、德阳城区的学生,也不乏大英、三台等外县市的学生;更有学生辞别在上海、浙江等地工作的父母,只身一人背着行囊到清凉中学,指名要在张瑜班上就读。

  2012年7月1日,张瑜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清凉中学水塔上有一种植物——铁线蕨,它只生长在干净、阴凉、湿润、坚硬的石头上,只需一点儿泉水和一丝阳光,就茎如铁丝、叶似碧玉,四季常青。

  “有人说女人如花,我只愿自己像校园里的铁线蕨,做一根普通的草也很好啊。”张瑜说。

  人物档案

  张瑜,1978年出生,毕业于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1997年至今任四川省中江县清凉中学初中英语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清凉中学校长张玉林:清凉中学之所以被誉为德阳中学的一面旗帜、中江教育的一张名片,就是因为有很多像张瑜这样安守清贫、乐于奉献的老师。他们是学校的脊梁,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

  清凉中学初二学生赵滢:在学习上,成绩有下降,张老师就会找我谈心,及时指导;在生活中,心情有失落,张老师就会像妈妈一样抱抱我,给我鼓励。

  教师自述

  农村娃娃也需要好老师教

  张 瑜

  1997年7月,中师毕业的我回到母校——现在的清凉中学,被安排从事“人见人愁”的英语教学工作。

  2001年9月8日,早已进入预产期但一直坚持上课的我,实在支撑不住,被学生扶下讲台,住进了仓山医院。9月10日,生下女儿廖荟。产后26天,身体还很虚弱的我又站到了讲台上,面对学校领导、家人近乎咆哮的劝阻,我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让我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去读高价高中,农村孩子家里穷!”

  2007年9月,数学专业的刘艳分到清凉中学,被安排担任英语教师,毫无教学经验的她不知所措,深感前途渺茫。我作为她的指导老师,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为她准备教案,教她如何备课,而且总是让刘艳听了我的课再去上课,刘艳上课我总是抽出时间去听,下课后交换意见,告诉她哪些是优点,哪些需要改进。在这些过程中,我还向刘艳传授自己批改作业、评讲作业、过关考试、课外辅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经验。我平时出题制卷也总是给刘艳印好送到手里,在外看到好的教辅也不忘记给她买一本。两个多月下来,刘艳老师的教学就入了门,开始信心十足、干劲百倍地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了,她所教的班级在2007年下学期全校统考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清凉中学现在优秀的英语教师向梅、刘馨等都是这样带出来的。

  “农村娃娃也需要好老师教”的信念使我牢牢地扎根在清凉教育的乡土上。我的精神和能力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我也在故乡的这片清凉之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报记者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吴润贤 邹红军 )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