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受到严厉教育
眼前的阿德没有一丝骄纵的样子。他也从不把自己当有钱人,他从不问家里的资产有多少。
他说自己从小看着父母是怎么样一步步艰难闯出来的。“以前,我们家是整个家族中最穷的,现在可以说是最富有的。”现在,阿德父母的花卉生意,每年有过百万元的收益。
但他没有明显感觉到家庭的“发迹”,直到上初三的时候,家人告诉他在附近的一个高档社区买了一栋别墅。他说,在他看来,这是只有富人才住得起的地方,那时他才觉得家里有点钱。
但父母在他面前从来没表现过什么。与阿德自己而言,对物质生活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从小到大他没觉得自己的境遇有什么特殊,从小也没有什么玩具,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的插卡式游戏机,但终究没有拥有自己的一台。
他觉得自己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不同,父母一直家教严格。连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回来晚了都会遭到母亲的鞭笞。
难忍受英国的慢节奏
对“富二代”这个称呼,阿德笑得颇有些深意。
他说,在国外留学期间,他身边充斥着许多“富二代”,各式各样留学目的的人,也有挥霍,甚至嗑药、吸毒。但他和这些人保持着距离,没有成为朋友。
2006年,阿德还在读高二,父亲说让他去英国学习锻炼,他也就同意了。在国内考了雅思,成绩不高,所以去的时候基本上不懂英文。身上带着三千多欧元他就壮着胆子去了。到那边先上语言学校,之后还经历了中介退换风波。一个17岁的孩子,在异国他乡感觉到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到后来,他发奋把英语学好,但工商管理的大学课程又让他相当吃力。在英国的四年时间,他花费了100多万元。阿德说他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和很多人一样,他出国时想在外开辟一番新天地,拿到绿卡。但过了几年,他仍然更喜欢中国。
他不习惯比较闲适的生活。国外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好像缺乏了一些朝气。他不想让自己的激情被磨平。“还是中国好,看周围的人,都在积极地工作,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