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适度的体罚是必要的
“体罚学生的确很敏感,但对于言语教育无效的学生采取适度的体罚还是可以的。现在的孩子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责任意识缺乏,面对自己的错误不知道承担责任,适当的体罚就是给他们敲这样一个警钟。”中山市石岐杨仙逸小学老师李铎辉说,西方国家亦有体罚手段,北美的大多数学校设有禁闭室,“体罚在教育中不可或缺,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的体罚就如同是‘闯红灯’后的交通处罚,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们为什么就忌讳对学生的体罚?”
“我呼吁体罚回归到教育中来。当然,体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体罚的目的是使受罚学生改过自新,使大多数学生受到警戒。”李铎辉认为,真正的教育需要体罚,但体罚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度。过度的体罚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叛逆,适度的体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孩子,让孩子知道犯错误是要承担责任的。罚学生时最好避开班上同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灵。二是体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不单一使用体罚手段,应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让受罚学生心悦诚服。
“如果学生认为惩罚是自己的不好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这样的惩罚就可从小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李铎辉说。
学生
挨罚不恨老师
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几乎都有被老师体罚过的经历,不管过了多少年,这些记忆在某个时候会被唤醒,恍然这些事情就在昨天发生一般。“90后”就不同了,作为独生子,他们承受了几代人的爱,家人把他们当成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丢了,他们又是怎样看体罚的?
竹苑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张怡盈说,在班上,老师从没打过学生,上课时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好,老师会让学生再读一次,“最重的惩罚就是要求学生把当堂学的语文课文抄一到两遍。
水云轩小学五年级的蒋澳同学也表示,最重的惩罚就是被语文老师罚抄课文,由老师指定要抄的课文。
在问及被老师体罚了是否会恨老师,同学们大多表现得很“宽容”。竹苑小学的欧阳立伟表示,就算有一天老师真的体罚学生,那一定是学生犯了很大的错,“接受惩罚也不会恨老师,毕竟在现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欧阳立伟的一个同学则说,如果老师真的体罚,自己最多会恨老师一两天,过后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