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iPad上课
维卡市中学也是一个有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全学校,也是当地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学校高中部开设了15种优先课程,按照大学标准设置。若学生这些课程的成绩优秀,进入大学以后可以算作大学的学分。
在课堂中广泛使用iPad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维卡市中学总裁保罗(Paul Harrell)介绍说,从去年起,学校开始在教学中使用iPad,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有两门课程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中学生几乎所有课的教学都会使用。课堂上学生使用iPad阅读、回答问题、研究材料。
总裁保罗说,使用iPad的主要目的是缩小教育与信息之间的距离。有了iPad和网络,就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好的教材、例子等信息。学生有问题也随时可以提问,并可以从网上、其他教授处获取答案。
家长捐毯子给流浪汉
与许多美国中小学一样,维卡市中学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们的社会活动种类繁多,如去公立医院,帮助病人预约、帮助儿科的孩子做一些事情;到其他公立学校去帮他们进行粉刷、绘制壁画,并进行文化交流;和退伍军人、老人一起过圣诞;找商店进行慈善募捐,所得物品用于帮助流浪者、儿童等。
维卡市中学总裁保罗说,除了要求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学校对学生家长也有做义工的要求,要求家长每学年服务20小时,比如帮落后学生补习、日本地震组织捐款等。号召家长捐不易腐烂的食物给流浪者,捐赠毯子、衣物给流浪汉。圣诞节制作礼物送给社区或其他地方的孩子。
“六岁的外孙女说要写书了”
一名中国家长眼中的美国教育
这是一位中国老人通过外孙女在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的经历写下的切身感受。
5岁了,进入正式的学前班,在离家最近的小学校。学校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也采取类似国内小红花办法,不过不是公开公布(好像是保护隐私),而是每人一个本夹,在每日的栏目上,如果表现好就盖一个绿苹果,不好盖黄苹果。或者,表现好给一个小珠子,积累到一定数量给一个玩具,连校车司机对在车上表现好的孩子也发给一个小贴士。一次外孙女和一个同学争论,说是态度不好,老师就加了一条不好的批语,盖了一个另一个色的章,孩子就耿耿于怀,总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学前班的孩子,还搞摄影展览,从出生时在秤上的照片起,到逐步长大的各个阶段,及七姑八姨的社会关系,都要涉及,有些照片是学生自己拍的,几十张照片贴在1米长半米宽的白纸板上,配上说明,在同学面前介绍,好像练习口才和推销自己,事后评比,好的奖励一只玩具熊。
6岁进入小学一年级了,学习方法与学前班好像没发现什么变化,每天带回的仍然是各种手工和图画,每个人的本夹里依然是老师盖的图案。令我们惊奇的是仍然没有课本!真不知道老师是如何教的。也有家庭作业,大约30分钟可以做完。我帮助搞了个加法口诀,如“七八十五”之类,结果外孙女在班级里,5分钟内做题最多,增强了信心和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每周都要去图书馆借书,已经可以流畅看一些小说了,可见其阅读能力很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