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11岁男孩“赌气”离家背后:一周三天都补课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4-08-25
       比较型
  别家的孩子,他就不会这样
  主要对象:6岁以上的孩子
  市民蒋女士的女儿今年14岁,正在念初二,由于学习任务重,蒋女士常常与女儿因看电视的问题而不愉快,“我喊她不要看电视了,去做作业,她就很不乐意,甚至还要跟我‘对着干’。”
  有好几次,见女儿坐着不动,蒋女士叹了一口气,“你看人家×××,她就不会这样。”正值叛逆期的女儿听了这句话后,要么赌气地摔房门,要么“理直气壮”地反驳。
  邹女士也曾对6岁的儿子说过同样的话。“你是我的妈妈还是×××的妈妈嘛?”儿子的这句反问让邹女士哭笑不得,她也意识到,这样的比较,对于孩子来说不太好。“现在都只是指出他的问题,不会再拿他和别人做比较了。”
  孩子怎么想
   “最讨厌”的话
  陈思语年龄:7岁最不喜欢的一句话:这个不对,你必须要改!林一鸣年龄:14岁最反感的一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廖宇恒年龄:11岁最讨厌的一句话:怎么说不听呢?
  最易激怒孩子的三句话
   “你必须听我的”
  分析:这是典型地想以家长的权威来压倒娃娃的话,尤其是对于自我意识正在慢慢苏醒的青春期的孩子,效果不会很好,甚至可能有反作用。
   “ 你 不 用 解释,我知道你就是这样想的。”
  分析:孩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自己没有做这个事情,或者做这个事情是事出有因的,但家长却不相信,偏要认定是自己干的,这会让他们感到不被信任。
 “ 你 咋 不像××× 一样!”“人家都可以,你怎么不可以?”
  分析: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这样的比较,很容易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无论几岁的孩子,都不能当着外人的面严厉批评。
  专家怎么看 ?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中长大的,对于犯错的孩子,父母的言行既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结,成为今后一些过激行为的导火索,也可能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不足,照亮他们的人生。
  控制欲太强是教育的误区
   “你不管多大,在我眼中还是一个孩子。”这是不少中国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在感动于浓浓亲情的同时,却也反映出家长强大的控制欲。
   “父母与孩子在心理上存在固有的代沟,家长下意识地认为,我是长辈,你是晚辈,你就应该是属于受支配的。你犯了错,我说你几句,你就应该听着。”在心理咨询专家马呓丹接触过的家长中,这样“强势”的家长并不少见,“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双方不能平等沟通。”
  另外,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不是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时,还会“示弱”地打“感情牌”:“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理解呢?”“我做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你。”马呓丹认为,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控制。“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逼迫他们听话。”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